爱看影院,天美传媒97a∨,天堂av,国产精品免费大片

你可能不知道,買一根數據線到底有多難
2025-01-25 10:03

你可能不知道,買一根數據線到底有多難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差評X.PIN (ID:chaping321),作者:托尼、胖虎,編輯:米羅、面線,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文章摘要
USB接口和數據線命名混亂,識別困難。

? ?? USB接口命名不斷變化,用戶難以識別。

? ?? 雷電接口也存在相似問題,增加復雜性。

? ?? 統一接口標準有助于簡化用戶選擇。

在正式進入文章之前,咱先來玩兩個競猜小游戲。


不知道各位能不能根據這張照片,看出來它們是啥規格的USB-A口和USB-C口?



又或者看能否根據一根線各個角度的細節,判斷出它是一根什么規格的數據線?



面對上面這兩個問題,我敢說有百分之八十的差友估計都會犯難。


另外百分之二十的差友,沒準會根據接口和插頭觸點看出點門道,通常情況下,藍色A口是USB 3.0,白色或者黑色A口是USB 2.0,這些還算有跡可循,但是到了C口,大概率就歇逼了。



因為即使物理概念上的接口針腳滿配了,也還有emarker芯片影響著線材傳輸速率和功率上限,倒不是我在故意為難大家哈,主要是現在市面上的接口和線材真的那叫一個“亂”。


就拿最常見的電腦來說吧,現在電腦配備USB-A口早就已經是基操,有些電腦甚至給的全是USB-C口。



很多人都知道自己電腦USB-C口正反都能插,平時用起來很方便,但可能不清楚它到底支持多高的傳輸速度、多大的充電功率,到時候有需要的話,能不能拿來投屏或者外接顯卡。


而對于USB-A口,雖然看上去比較傳統,但它們在性能上其實也存在不小的差別,同一臺電腦、位于不同位置的兩個USB-A口,它倆的傳輸速度可能會拉開兩倍甚至十倍的差距。



假如這會兒有人拿著你的電腦,問你這是什么規格的接口,我相信大部分人都說不上來(俺也一樣.jpg)


因為很多電腦并不會在接口旁給你標注具體規格信息,你看,像Mac就是簡單在機身上開了個孔,其他啥也沒標。



其他筆記本電腦,特別是輕薄本,有一個算一個,差不多也都這樣,頂多在接口旁邊給了個閃電小標識,懂的人知道這是雷電協議的logo,不懂的。啥?這接口難不成只能拿來充電?


當然了,數據線這邊的情況也一樣,我瞅了一圈身邊在用的數據線,發現它們絕大多數也沒標注具體規格。


本來這也沒啥大不了的,真有需要,咱們去官網看下就行了,也就半分鐘的事,但問題偏偏就出在,雖然各家都標注了接口和線材規格,但它們的標注方式咋說呢,多少有點隨意。


比如根據數字越大越強的邏輯:USB 3.0、USB 3.1 Gen1、USB 3.2 Gen1,那肯定是USB 3.2 Gen1最強是吧,但其實這些接口實際傳輸速度都一樣,都是5Gbps,只能說迷惑性極強。



包括USB 3.1、USB 3.1 Gen2還有USB 3.2 Gen2也是一樣,你別看它們名字不一樣,實際上這些接口的傳輸速度都是10Gbps,除了那些數碼極客,就問你,普通人誰看了不迷糊。


同樣的事情還發生在U盤、移動硬盤以及擴展塢等一眾外設設備上,很多設備都是直接標個USB 2.0/3.0就完事兒。


不過你要是說這些廠商標錯了,那倒也不至于,因為它們都遵循了USB標準化組織(USB-IF)制定的標準,只不過,某些廠商遵循的是老標準,另一部分廠商則遵循了新標準。


之前了解過USB命名規范的差友應該都知道,USB標準化組織“瞎改”USB接口的名字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


比如在USB還是2.0那會,USB標準化組織就把USB 1.0改成了USB 2.0 Low Speed、USB 1.1改成了USB 2.0 Full Speed,而正兒八經的USB 2.0則被改成了USB 2.0 High Speed。



這么一來,等于啥都不做,就讓USB 1.0跟USB 1.1“原地升級”到了USB 2.0。然后USB 3.1出來后,它又把USB 3.0改成USB 3.1 Gen 1,同時USB 3.1則被改為USB 3.1 Gen 2。



再后來,等到USB 3.2一出來,USB標準化組織故伎重施,又雙給USB改了次名。


新規范要求USB 3.1 Gen 1改名為USB 3.2 Gen 1,USB 3.1 Gen 2改名為USB 3.2 Gen 2,至于USB 3.2則被叫成USB 3.2 Gen 2x2,后綴變得更長的同時,命名方式也愈發復雜難懂。



而且細心的差友應該不難發現,最開始的USB 3.0,經過USB標準化組織的這兩輪改名,已經搖身一變,升級成了USB 3.2,好一個“科技以改名為本”


再后來,USB 4發布的時候,USB標準化組織可能也想著老往后加后綴也不是個事,于是就宣布后續不再采用這種命名方式,結果等下個版本的USB 4出來,就變成了通過v1/v2來區分。



只能說,它確實是有在簡化命名,但又沒完全簡化到位。


直到最后,網上罵聲一片,USB標準化組織才終于老實,徹底拋棄了之前那幾套亂七八糟的命名方式,轉而開始使用更簡單直接的辦法——那就是統一按照接口和線材的傳輸速率來命名。


比如說,傳輸速度能達到10Gbps的接口,就叫USB 10Gbps;要是能達到80Gbps,那就叫USB 80Gbps。



而且根據USB標準化組織發布的《USB-C線纜額定功率Logo使用指南》,所有類型的USB-C數據線必須帶有對應傳輸速率和充電功率Logo標識,方便我們一眼就能區分它們的好壞。



只可惜,這指南只對USB標準化組織內的成員有效,這些成員必須遵循USB-IF制定的包括命名規范在內的各項標準,但對于那些組織之外的廠商,就沒啥約束力了,怎么標全憑自己意愿。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市面上有很多接口跟數據線,它們的命名和標識依舊我行我素。


前陣子我看到還有博主誤把前面這套兩年前的標準看作新規,你就知道之前混亂命名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有多深。



在我看來,要是USB標準化組織一開始就采用這套簡潔明了的標準,其他廠商跟了也就跟了,壓根不會造成現在命名標識混亂的局面,以至于這會兒我們買根數據線都得做一番功課。


不過話又說回來,這鍋其實也不能全讓USB標準化組織來背,畢竟在接口這塊,除了USB,其實還有雷電標準。


雷電標準是最早由英特爾推出,并且得到蘋果等一眾廠商大力支持的一種接口標準,如今已經發展到了第五代,它的接口標注方式雖然沒USB標準那么混亂,但說實話也挺抽象的。



如果說前兩代雷電口,咱們還可以直接通過接口類型來跟USB標準做區分,那么從雷電3代開始,情況就變得復雜起來,因為從這一代雷電口開始,它的接口類型就變成了最常見的USB-C。



對于一個USB-C或者說Type-C接口來說,它的規格既可以是USB 5Gbps/10Gbps/20Gbps/40Gbps/80Gbps,也可以是雷電3/雷電4/雷電5,同形態不同規格的接口,功能上的差距挺大。


為了方便大家快速了解不同規格接口的特性,在這里我簡單做了張表格,各位差友可以對照著查看不同接口規格對應的傳輸速率、功率傳輸、視頻輸出能力以及對于一些外接設備的支持情況。



很顯然,最理想的情況當然是每個接口和數據線都采用當下最高規格,然而在現實中,考慮到成本、定位以及設備實際應用場景,廠商們還是會根據不同產品適配不同規格的接口與數據線。


但是最近幾年相信各位差友也看到了——無論是USB標準化組織不斷改進命名規范,還是整個行業在接口形態和接口技術上的發展,其實一直都在朝著更加統一、更加便捷的方向邁進。


從長遠來看,實現接口物理形態以及規格上的大一統,也并非沒有可能。


不過事實證明,僅靠廠商的自驅力顯然是不夠的,要不然蘋果也不會一直拖延到前年才給自家iPhone用上C口了。而且直到現在,很多手機用的C口也還是USB 2.0,有線傳輸速度還不如直接用無線來得快。


要我說,這些廠商與其在標準上各自站隊,索性不如聯合起來組建一個類似互傳聯盟的接口標準聯盟,共同參與制定并嚴格遵循統一標準,這么一來,距離接口大一統,或許真的就指日可待了。


來源:

微博華為、蘋果、聯想、小米官網

https://www.usb.org/logo-license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差評X.PIN (ID:chaping321),作者:托尼、胖虎,編輯:米羅、面線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hezuo@huxiu.com
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贊賞
關閉贊賞 開啟贊賞

支持一下 ??修改

確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恩施市| 香河县| 中卫市| 寿阳县| 都匀市| 沙坪坝区| 交城县| 甘肃省| 馆陶县| 安庆市| 泗洪县| 丁青县| 香河县| 平和县| 方城县| 桃江县| 拉萨市| 昭苏县| 白沙| 长阳| 二手房| 前郭尔| 黄平县| 柳州市| 乐昌市| 兴山县| 怀宁县| 井陉县| 横山县| 江北区| 自治县| 广饶县| 尚志市| 兰州市| 金乡县| 舟山市| 奉贤区| 西青区| 腾冲县| 巴东县| 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