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影院,天美传媒97a∨,天堂av,国产精品免费大片

霧霾,消失了
原創2025-01-26 13:53

霧霾,消失了

作者|陳玉立

頭圖|視覺中國

本文是#ESG進步觀察#系列第112篇文章

本次觀察關鍵詞:空氣治理

文章摘要
治理措施大幅改善空氣質量,但仍需持續努力。

? ?? 《穹頂之下》激發公眾環保意識,推動國家加強空氣治理。

? ?? 通過政策與技術,中國減少PM2.5等污染物濃度顯著。

? ?? 未來需深化能源結構轉型,持續推進綠色發展。

2015年,《穹頂之下》橫空出世。這部紀錄片發布后迅速引發了廣泛的社會討論,讓人們對中國日益嚴重的空氣污染問題產生了更深刻的認識。

 

2025年是紀錄片發布后的第十年,如今大城市的空氣質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數據足以說明問題。1月10日,京津冀生態協同專題工作組新聞發布會在河北省石家莊市召開。經初步測算,2024年,北京市PM2.5(細顆粒物)年均濃度為30.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2%,連續四年穩定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而與2013年相比,2024年四項主要污染物PM2.5、PM10、NO2、SO2濃度分別下降65.9%、50.0%、57.1%、88.7%。


2013年以來北京市四項主要污染物濃度變化趨勢,圖源:新京報

 

2024年北京市空氣質量創下兩個歷史之最——優良天數歷年最多,重污染天數歷年最少。公開數據顯示,北京市空氣優良天數達到290天,同比增加19天;重污染日僅2天,同比減少6天。

 

歷經十年治理,“北京藍”成為了常態,在這背后中國的空氣治理是如何進行并取得成功的?

 

“霾”,消失了

 

十年前,《穹頂之下》爆火背后的核心價值是點出了空氣污染的成因,對于十年前的中國而言,依然還處在工業化與城市化快速推進的階段,正如18世紀的倫敦與19世紀的洛杉磯一樣,快速發展必然要付出相應的代價。

 

能源與空氣研究機構CREA研究員邱程騁向虎嗅ESG組表示,霧霾主要集中在秋冬季節,受逆溫層形成和靜穩天氣增多等不利氣象條件影響,大氣擴散能力大幅下降,污染物更易積聚并形成高濃度。

 

同時,采暖季供暖需求上升,散煤燃燒、煤電供應的增加,以及高強度的工業活動和交通排放疊加,顯著推高了污染水平。此外,冬春季更頻繁的沙塵暴也進一步加劇了北方地區霧霾的發生可能性。

 

總結而言,霧霾的原因可歸為人為因素與自然因素兩方面。人為因素中對空氣質量影響較大的包括工業排放、交通污染、建筑施工揚塵、生活源污染等因素。

 

中國科學院“大氣灰霾溯源”項目負責人、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王躍思研究員曾在2013年參加北京國際能源專家俱樂部時分享一組研究數據,指出霧霾90%來自人類經濟社會活動,僅有約10%的霧霾是自然排放。

 

他通過對當時五次強霾污染分析得出,大氣污染物包括有機碳、元素碳、硫酸鹽、硝酸鹽、銨鹽、揚塵等。在2013年1月的強霾中,北京機動車排放貢獻最大,占25%;其次為燃煤19%和外來輸送19%;京津冀地區的主要污染來源則是燃煤34%、機動車16%和工業15%。

 

此外,河北和天津地區的燃煤、化工、重金屬冶煉都是重金屬污染的來源。在北京年平均PM2.5排放中,燃煤占26%,機動車19%,餐飲11%,工業10%。需要指出的是,從2010年到2014年,北京空氣質量狀態比例的變化并不大。

 

霧霾帶來的危害在于,在當時的白天空氣中NO2濃度出現高值,并同步出現硝酸鹽濃度高值,白天生成的硝酸鹽夜間在高濃度SO2和硫酸鹽的作用下向致癌物亞硝酸鹽轉化,于是空氣治理到了不得不下重手的地步。

 

邱程騁認為,有關部門的“狠抓”是空氣治理獲得成功的關鍵,“十年來,中國通過加強煤電和工業末端治理、提高非電行業電氣化率以及控制冬季散煤燃燒等措施,將2013-2022年間PM2.5濃度大幅降低了57%,這一成就與中央政策的有效貫徹密不可分?!?/p>

 

自2013年起,國務院先后發布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大氣十條”)、《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以及《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等一系列長期政策,推動地方切實落實空氣治理舉措。

 

其中最典型的是煤電行業,在“大氣十條”之后,2015年三部門又聯合下發《全面實施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工作方案》,指導煤電行業一手抓超低排放改造,另一手則針對不具備改造條件的煤電廠抓落后產能淘汰。

 

其結果是,中國不僅建成了一批世界領先的超超臨界發電廠,也打造出了全世界最大的清潔煤電供應體系,提前完成電力部門超低排放改造和十三五規劃的要求。

 

在電力部門之外,鋼鐵、水泥、化工、玻璃等部門也在“大氣十條”發布后加快了大氣污染治理步伐,嚴控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新增產能,加快落后產能淘汰。據第二次污染普查數據,2017年相比2007年全國造紙、鋼鐵、水泥等行業的產品產量分別增加61%、50%和71%,但重點行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造紙行業化學需氧量減少84%,鋼鐵行業二氧化硫減少54%,水泥行業氮氧化物減少23%。

 

宏觀數據或許讓人體會不深,在微觀層面以2019年為例,時任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管理司司長劉炳江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上報告了“一筆賬”,指出2018年化解鋼鐵產能3000多萬噸,淘汰了1.3萬臺工業爐窯,老舊汽車淘汰了200多萬輛,北方清潔取暖(清潔能源替代煤炭)完成480萬戶以上,全國的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例首次跌破60%......


2017年中國散煤消費結構圖指出,全國散煤消費量在7.5億噸左右,其中居民用煤2.34億噸,主要用于農村冬季取暖。

資料來源:中國散煤綜合治理調研報告2017。

 

后來的這幾年我們都看到了,全國掀起電動車更新換代潮,大量電動車企崛起替代老牌燃油車企,中國完成了史上最大規模的汽車清潔能源轉型。

 

總結當年治理霧霾的系統性工程,大致經歷了從立法與執法到監測與預警,到減少排放源,再到能源結構調整的過程,最終打贏了“藍天保衛戰”。

 

2022年9月,在回答外國媒體記者關于“北京如何實現生態環境顯著改善”的提問時,時任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的陳吉寧用了三個“前所未有”來闡述過去十年北京的環境治理歷程,“治理決心之大前所未有,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治理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空氣質量的六個指標全部達標,水環境實現歷史性好轉,生物多樣性全面提升,這十年是生態環境實現歷史性變化的十年。

 

治霾,難在哪兒?

 

想要將“霾”根除并不容易。

 

中國科學院“大氣灰霾溯源”項目負責人、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王躍思曾經指出,北京地區的霧霾情況遠比1952年的倫敦霧霾事件、美國四五十年代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復雜和嚴重。

 

原因在于,1952年的倫敦每平方米也只有4毫克,但2013年北京地區空氣中每立方米中有近20毫克氣固體污染物,此外中國還大范圍存在沙塵暴,而沙塵的存在又會加劇霧霾過程的化學反應。

 

并且,京津冀近周邊的沙塵層輸送至北京,與本地的污染性氣溶膠混合后加重污染,增加了大氣污染物控制和治理的難度,導致北京不可能單獨治理霧霾問題。無疑,治理霧霾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多管齊下。

 

而為了做好這一系統性工程,如前文所述,中國進行了大規模的產業結構調整,限制高污染、高能耗產業的發展,并鼓勵清潔能源和環保產業的發展。這一過程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用于技術研發、設備更新和產業升級。

 

同時,一些高污染企業面臨淘汰或轉型,這也會對其經濟效益產生負面影響,從而帶來一定的經濟代價。

 

邱程騁向虎嗅ESG組分析:“經濟層面,空氣質量改善目標的分解和落實往往伴隨著短期經濟成本的上升。例如,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方案》的實施,雖然成效顯著,卻對工業和能源企業的經營活動造成了階段性影響。面對來自化石能源行業的既得利益阻力以及地方政府對GDP增長的平衡考量,政策落實的壓力和挑戰顯而易見。”

 

的確,高污染行業的關停和整頓,會直接導致鋼鐵、水泥、化工等高污染企業被強制關?;蛳蕻a,造成就業減少和地方財政收入下降。

 

其次,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投資支出巨大,從直接的經濟投入就能看出中國為環境治理所付出的成本。

 

比如光伏產業,據黑鷹光伏統計,從2020年至2023年初累計可查的投資總額(公告)超過20000億元;再比如新能源汽車產業,過去5年新能源車補貼也超過了千億元。

 

此外,投資建設空氣質量監測網絡和數據分析系統、加強城市綠化、建設濕地和治理揚塵、引進先進環保技術所付的費用,加起來也是一筆極大的支出。

 

以未來視角看,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在2024年12月的講話中指出,相關機構最新測算未來五年我國僅在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領域的資金需求就將達到16萬億元人民幣,實現“雙碳”目標需要百萬億級別的綠色低碳投資。

 

而在社會層面,治理措施的嚴格執行也曾引發爭議,邱程騁繼續分析道:“例如,部分地方政府為完成空氣質量改善目標采取“一刀切”式的停工停產政策,擾亂了企業正常生產。此外,居民在清潔取暖設備尚未驗收時被強制拆除供暖設施,也引發了公眾不滿和輿論質疑。”

 

盡管如此,治理霧霾帶來的巨大的健康和發展效益是直觀的。“根據預測,到2025年,《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將避免每年約18萬人因PM2.5污染而過早死亡,重點控制區域如京津冀和汾渭平原將受益最大。這表明,控制空氣污染不僅是發展清潔經濟的必然要求,也為公眾健康和社會福祉提供了長遠保障,成為中國綠色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邱程騁總結道。

 

治霾之路,還未走完

 

雖然當下中國空氣治理目標已經初步達成:PM2.5濃度大幅下降、“藍天保衛戰”取得成效、重污染天氣明顯減少。但空氣污染具有顯著的區域傳輸和累積效應,不同區域之間的污染程度也不一樣,難以均衡治理,仍有部分城市霧霾天氣頻發。

 

生態環境部總工程師、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指出,雖然現在全國空氣質量持續改善,但重點區域大氣污染較重,重污染天氣依然多發、頻發。結構調整也仍然在路上,“偏重”的產業結構、“偏煤”的能源結構和“偏公路”的運輸結構沒有根本改變。

 

邱程騁向虎嗅分析道:“生態環境部指出,實現空氣質量的進一步改善,需從產業、能源、交通三大結構入手,以達成當前發展的質效提升目標。目前,全國燃煤電廠已實現超低排放改造,依賴末端治理措施進一步減少污染物排放的潛力已基本耗盡。”

 

無疑,往后要想大幅改善空氣質量,僅依靠末端治理已不現實,必須直面能源系統結構性轉型的核心問題。因此,中國當前改善空氣質量的最緊迫任務是降低對煤炭的依賴,構建以清潔能源為主、更具彈性和靈活性的電力系統。

文章標題:霧霾,消失了

文章鏈接:http://www.gjdjly.com/article/3944560.html

閱讀原文:霧霾,消失了_虎嗅網
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虎嗅APP
贊賞
關閉贊賞 開啟贊賞

支持一下 ??修改

確定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宇县| 高青县| 昭通市| 嘉善县| 沁水县| 福建省| 凌海市| 巨鹿县| 定襄县| 阜康市| 广安市| 洛扎县| 南岸区| 平湖市| 马山县| 崇州市| 广元市| 朔州市| 菏泽市| 通化县| 白银市| 郁南县| 于都县| 清原| 鞍山市| 长丰县| 三门县| 双柏县| 晋宁县| 永宁县| 三门峡市| 阿克| 邢台县| 湘乡市| 天柱县| 永善县| 沛县| 札达县| 茌平县| 花莲县| 海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