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巨潮WAVE,作者:老魚兒,頭圖來自:AI生成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巨潮WAVE,作者:老魚兒,頭圖來自:AI生成
如今,大企業們對開醫院的興趣相當濃厚,其中不少都已經著手建設。
今年1月,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官網發布《關于同意抖音集團設立北京愛瑞醫院(待定)項目的批復》的通知,讓“抖音集團將在北京建三級醫院”的消息成為網絡熱搜。
資料顯示,該醫院為三級綜合中外合資合作營利性醫院,床位數800張。
一個互聯網圈的大廠,觸手卻伸向了醫療界,看似八竿子打不著,實際上卻正契合了如今涌動的“跨界辦醫”熱潮。
細數近些年來巨資投入醫院建設的企業,茅臺、美的、京東方、安踏……無一不是各行各業響當當的名字。
從互聯網到制造業,從白酒到服裝,大量企業試圖在遙遠的醫療市場上分一杯羹。這背后既有企業多元成長的內生動力,也彰顯了不論在什么年代里,“治病救人”都是有著明確社會價值和經濟利益雙重屬性的黃金賽道。
尤其是隨著公立醫院的普惠屬性逐漸加強,高端醫療規模龐大的市場空白,已經被大企業們定義為面向未來的重要投資方向。
傳統
中國企業,其實有著悠久的辦醫院歷史。
早在計劃經濟時期,國有企業承擔著“小社會”職能,從學校到食堂,從宿舍到商店一應俱全,其中當然少不了醫院。彼時,這些醫院主要服務于內部員工,兼具福利性質。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民間資本開始介入醫療行業。尤其是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鼓勵社會辦醫,優先支持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于是,大量資本開始涌入醫療賽道。
《2015年我國衛生和計劃生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到2015年底,全國公立醫院數量13069個,民營醫院數量14518個,占全國醫院總數的52.6%,已經超過公立醫院。到2023年底,民營醫院數量已經到達26583家,占比69.3%。
在企查查以企業名中含“醫院”關鍵詞進行搜索,共有235664個結果,其中有138268個結果是成立于10年以內,占比接近60%,足以證明這十年來醫療賽道的火熱。
不過,民營醫院數量雖然增加了,但市場占有率卻遲遲停滯不前。
2015年,公立醫院診療人次27.1億人次,占醫院診療人次總數的88%。這也就意味著民營醫院僅占12%。而到了2023年,全國總診療量42.6億人次,其中民營醫院7.0億人次,占比也只增長到16.5%而已,連五分之一都沒有。
公立醫院和民營醫院之間巨大的流量鴻溝,凸顯的是這個賽道上的超高技術壁壘。
尤其是在人才體系搭建上,公立醫院以強勢地位幾乎籠絡了國內所有的頂尖人才。而且隨著2004年以來醫療系統的體制改革,公立醫院也開啟了對外擴張,醫生的收入也大幅提升。
面對公立醫院強勢的地位,民營醫院沒有底蘊、沒有技術、沒有經驗、沒有社會地位,很難對優秀醫師產生足夠的吸引力。
2018年,服裝業龍頭企業雅戈爾及下屬子公司出資10億元,共同在寧波建設普濟醫院,并信心滿滿要將其打造成寧波投資最大、規模最大的醫院。
但是這龐大的野心很快被現實澆滅。2021年,雅戈爾在半年報中突然提出,要退出醫療健康產業。更是在2022年計劃將普濟醫院捐贈出去,只是因為中小股東的反對才就此作罷。導致雅戈爾辦醫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相關的運營團隊和經驗”。
而且醫療是重資產、低利潤的行業,投資醫院回報周期漫長,平均超過10年。這與企業和資本追求快速盈利的訴求相悖。
這就造成,往往一個企業的成長期已經過去了,醫院的盈利期卻還沒到。
萬達集團曾在2016年—2018年先后宣布與英、美不同醫療集團合作至少五家醫院,并有三家啟動了建設。但是很快,隨著房地產進入低谷,萬達不斷割肉套現以應對資金流動危機。在廣州蓋起來的醫院2021年9月被質押了出去,青島的“萬達醫院”也已經更改了門庭。
火熱
盡管前路坎坷,企業跨界辦醫的熱潮卻仍然持續不降溫,這背后主要有三重推力。
第一是老齡化催生的萬億市場。
國家統計局發布最新數據,2024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到31031萬人,首次突破3億人。這3億中國老人的衣食住行、醫療健康、文化娛樂需求,是一個足以顛覆傳統消費邏輯的“超級市場”。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到2030年健康服務業總規模將達到16萬億元,并將其定位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在如此廣袤的健康產業中,醫療服務仍是一個極具潛力的黃金賽道。
第二是高端醫療市場空白。
近十年來,中國醫療衛生格局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從2014年到2022年,9年間公立醫院數量連年下降,從13314個下降到11746個,減少1568個。雖然2023年,公立醫院數量新增了26個,但床位數卻從2022年的5363364張下降到5335788張。
2023年公立醫院收入規模達4.09萬億,在有2022年的低基數的情況下,同比增速僅12.8%,明顯低于疫情之前的數據。
公立醫院規模的萎靡,很大程度上源于政策高壓。
近些年來,兩票制、藥品集采、DRG/DIP等政策頻出,不斷指引公立醫院以公益性為導向進行改革深化。這就意味著,國家要求公立醫院未來更多的是要最大程度節約醫保資金,最大范圍地提供普惠性服務,滿足更多人的就醫需求。
這樣的政策目的無可厚非,可從另一個方面來講,其中是不是也會犧牲掉一部分高端的就醫需求?答案是高端就醫需求必然會更多地獨立出來。
2024年第十批藥品集采結果出爐之后,3分錢一片的阿司匹林激起了國人對集采藥品的大爭論。矛盾的焦點之一,就在于并不是所有患者都想吃三分錢一片的阿司匹林,希望吃3000塊錢一片高端藥的患者大有人在——人們傾向于將“貴”與“更好的效果”劃上等號。
未來,民營醫院可能是這個問題最重要的答案。
根據“十四五”規劃,社會辦醫機構在中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中主要扮演補充角色,應以滿足特定人群的醫療需求為導向,特別是公立醫院難以覆蓋或不愿涉及的領域。
為此,國家甚至放寬了外資準入的限制。2024年7月11日,國務院允許在沈陽市、武漢市、廣州市、成都市以中外共同捐資方式,按相關規定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第三是一些大型集團的業務轉型和業務協同需求。
隨著中國經濟增速趨于穩定,對于一些已經發展了20~30年的大型企業而言,主營業務也已經進入成熟期,甚至遭遇瓶頸,走到了轉型和多元化的十字路口。
典型的案例莫過于家電行業。隨著全球家電市場飽和度的上升,各家電巨頭都在積極尋找其他的發展曲線,并不約而同把目光放在醫療賽道:
2017年,海爾集團正式布局大健康,旗下上海永慈康復醫院9個月實現盈虧平衡,開業一年營收過億;2021年,收治住院患者近6000人,600張床位使用率在97%……其中奧克斯2006年投資建設的明州醫院,在2021年營業收入已超過10億元,已成為浙江規模最大的民營醫院之一。
還有一些看似和醫療不相干的大企業,會選擇為了降低對單一業務的依賴,和平熨行業周期而進行醫療跨界。
2024年上半年,京東方顯示器件業務營收達780.1億元,占總營收的83.54% 。為了多條腿走路,京東方從2016年開始,分別在合肥、成都、蘇州、北京建設醫院,而且大力發展數字醫院,可稱得上是目前把醫療服務戰略級別放得最高的中國科技企業。
2024年上半年財報顯示,京東方數字醫院總門診量達76萬人次,總出院量達3.1萬人次,營收約9億元。預計2024年,京東方旗下所有醫院的營收在20億元左右。
此外,有些企業看中的不僅是醫療服務的直接收益,更是與自身業務的協同效應。
這方面中國平安已經做出了比較成功的探索。
此前,方正集團旗下的北大醫療連年虧損,在中國平安接管后,其業績大幅改善??偸杖霃?020年的36.8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約55億元,2024年預計實現盈虧平衡。
從平安角度而言,北大醫療補齊了自身在線下醫療資源方面的短板,也能讓平安的保險客戶群體感知到平安的線下醫療服務能力。
字節跳動的情況也是類似。其線上藥品銷售、大量的醫學領域的內容創作者,大量的醫療類流量,和正在積極布局的醫療科技,都可以對醫療服務業務形成一定的支撐——雖然這與真正經營一個成功的醫院集團,還相差甚遠。
寫在最后
各個大廠跨界辦醫的目的雖然不同,不過可以視之為殊途同歸:都是想通過醫療服務的巨大需求和社會屬性,在社會價值和經濟收益上實現雙豐收。
但是,要想實現這樣的“一箭雙雕”,企業們既需要付出資本的勇氣,更需要有對行業保持敬畏之心。否則不僅投入巨大,還會在公共衛生方面形成巨大的負面問題,并且很容易被媒體輿論放在聚光燈下暴曬。
醫療的公益屬性與商業逐利本質存在著天然矛盾,尤其在中國的體制之下這種矛盾更容易被放大。
這也時刻提醒著后來入局的大企業們,醫療事業事關生命健康與社會責任,急功近利不可取。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巨潮WAVE,作者:老魚兒
支持一下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