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時代周報,作者:孫藝格,編輯:楊春霞,原文標題:《萬元足金秒變“金包銀”,電商黃金市場假鑒定證書泛濫,無需寄樣10余元即可定制》,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時代周報,作者:孫藝格,編輯:楊春霞,原文標題:《萬元足金秒變“金包銀”,電商黃金市場假鑒定證書泛濫,無需寄樣10余元即可定制》,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黃金價格一路攀升,消費者對黃金的購買熱情高漲,而電商平臺賣黃金的商家亂象頻出,在“專業”鑒定證書和“不滿意可隨時原價回收”承諾的包裝下,假黃金大量流入市場,許多消費者仍被蒙在鼓里。
當消費者發現購入的黃金與商家承諾的“18K”“999足金”不符,甚至有“金包銀”“銅合金”冒充“足金999”的情況發生時,有些商家已經閉店,無法再聯系到商家,消費者往往索賠無門,只能自認吃虧。
“現在我也沒指望錢能要回來,就是想讓那些騙子受到懲罰!”談及在直播間買到假黃金的經歷,張澤(化名)后悔不已。
大消費行業分析師楊懷玉認為,消費者在電商平臺上購買黃金遭遇質量問題的事件頻發,暴露出電商平臺在商家管理和商品質量監控上的嚴重漏洞。“這不僅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更揭示了部分商家利用信息不對稱進行欺詐的行為。”
黑貓投訴平臺顯示,截至3月12日,關于“假黃金”的相關投訴已經高達9945條。
一、萬元“999足金”手鐲變“金包銀”手鐲
“直播間里一個叫波哥一個叫王總,感覺這兩個人說話很誠懇,介紹珠寶也很好,商家賣的時候承諾假一賠十,并且有證書,就深信不疑了。”張澤對記者說道。
2022年到2023年,張澤陸續在直播電商平臺“大自然珠寶”購買了14款金飾,共計6千多元。一年多以后,張澤發現在該直播間購買的吊墜生銹了,便將其中4款金飾拿去自然資源部所屬國有獨資企業——國家珠寶玉石首飾檢驗集團有限公司鑒定,結果顯示均為“銅合金”材質,這與商家提供的鑒定證書上“金Au750”大相徑庭。
△上面是正規機構鑒定結果,下面是商家提供的鑒定書 受訪者供圖
無獨有偶,消費者阿云(化名)也在電商直播間買到了假黃金。據阿云透露,她在刷“點淘”時刷到一個叫“水貝金飾店”的黃金銷售直播間,“主播承諾是999足金并假一賠三,在直播間下單640元一克,到手確認收貨后每克返25元。”阿云表示。
主播的承諾以及“擦邊”深圳水貝市場的店鋪名降低了阿云的警惕,阿云隨即下單了一個價值10052.05元、克重15.83克的黃金手鐲。
“我在網上刷到許多人發布信息說他家賣的非通體足金,是金包銀,我急忙帶上手鐲到附近的黃金加工店剪開,發現果然是金包銀。”
1月29日,阿云將手鐲送到廣東省江門市質量技術監督標準與監督所進行鑒定,檢驗結論為“金包銀”手鐲。
△鑒定結果為金包銀手鐲 圖源:受訪者供圖
正在上大學的蓉蓉(化名)有著和阿云相似的經歷。2024年3月,蓉蓉在淘寶店鋪“佰福意珠寶”花費1102.4元購入一枚足金999戒指。
今年2月,她在社交平臺看到有人分享買到了“金包銀”首飾的經歷。“我用剪刀剪了一下我手里的這個,發現也露銀了,去聯系商家發現店鋪已經關閉了。”蓉蓉對記者說道,“我用打火機烤也沒變化,擦干凈以后還是黃色,很亮,我看著不像假的就一直沒驗。”
△蓉蓉剪開后的金戒指 圖源:受訪者供圖
根據淘寶客服向蓉蓉透露的最新進展,該商家目前已被上級部門的市場監管局管控。
在深圳水貝市場經營黃金珠寶店鋪多年的商家李翔(化名)告訴時代周報記者,辨別黃金真假,肉眼是看不出來的,對有經驗的人來說,可以拿到手上掂一掂分量,因為黃金比其他的一些金屬要重。
“如果是實心的黃金,可以用吊水法去檢測,但這需要懂行的人才可以。我的建議還是要到專門賣珠寶的賣場去買黃金,一般這種賣場里都可以免費檢測黃金純度,最忌諱的就是去路邊攤,或者是讓其他人幫忙帶,這種情況很容易買到假貨。”
二、無需寄樣,11.64元即可拿到鑒定證書
上述消費者在電商平臺上購買金飾時,都拿到了一份由商家提供的鑒定證書,而這份鑒定證書上的檢測結果,助攻不法商家“瞞天過海”。
阿云收到貨后發現鐲子雖內刻“足金999”,但商家提供的鑒定證書上沒有寫克重。商家向她保證,“我們是水貝拿的成品,為了保證都是真的,所以我們都是在本店內再次過光譜儀鑒定的,一物一證鑒定后才發出的。”
阿云還表示,商家告訴她,沒有寫克重是因為證書寫克重要另加300元。
△商家提供給阿云的鑒定證書 圖源:受訪者供圖
國家企業信息信用公示系統顯示,該證書上的“中原國檢珠寶檢測中心”并不存在。
蓉蓉向記者坦言,自己在收到貨后并沒有登錄官網查詢真假,因為商家曾保證“如果不滿意可以隨時退”,并提供了一張印有“中金檢珠寶檢測中心”印章的鑒定證書。
來自深圳的羅宇(化名)同樣拿到了一張來自“中金檢珠寶檢測中心”的鑒定證書,記者在國家企業信息信用公示系統查詢發現,該檢測中心并不存在。
△商家提供給蓉蓉的鑒定證書 圖源:受訪者供圖
△商家提供給羅宇的鑒定證書 圖源:受訪者供圖
憑空出現的檢測機構為何能出具鑒定證書?記者在多個線上購物平臺搜索“黃金鑒定證書”關鍵詞,看到有大量商家可提供代檢測服務并出具鑒定證書。
記者在和一商家溝通的過程當中,商家從始至終不肯透露檢測機構的名稱,并表示“無需寄樣,只要把產品放在白紙上拍張照,即可提供鑒定證書。”
像這樣一張證書,只要11.64元。
△記者與商家聊天截圖
當記者表示證書將用于電商平臺銷售時,商家回復稱“隨便哪家證書都可以。”
一位珠寶鑒定師向記者介紹道,證書的真偽鑒定除了可以通過查證書編號、看防偽標志、核對珠寶信息等方法,最直接的辦法是在中國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CNCA)官網上查詢鑒定機構的資質。“如果查不到該機構的備案信息,大概率就是假證書。”
三、商家“跑路”,賠付款該找誰要?
上述消費者購買金飾的店鋪,目前都處于閉店狀態,商家接連關店“跑路”,向消費者支付賠付款的壓力給到了電商平臺。
阿云在發現手鐲為“金包銀”材質后,先是向店家表示要求退貨退款,“客服以我破壞手鐲無法退貨為由拒絕了我的要求。”
阿云告訴記者,“這家店現在已經閉店,淘寶給我最后的答復是商家的賬號沒有凍結成功,現在賬號上沒有錢,他們可以提供賣家信息給我自行與商家聯系處理問題或進行訴訟。”
時代周報記者針對“買到有質量問題的黃金商品怎么辦”向淘寶官方客服進行詢問,客服回復稱,“非常抱歉,由于淘寶網不是執法部門,無法強制商家進行賠償,但我們一定會盡量幫助雙方進行協調,在符合平臺規則的前提下,全力保障消費者權益,針對您遇到的損失,可以嘗試發起投訴處理,我們會積極協助消費者與賣家溝通協商。”
△淘寶客服回復
張澤對記者說,“商家2024年初可能就閉店了,今年發現后,徹底找不到,聯系了平臺,平臺以閉店為由,沒法幫我處理。”
時代周報記者就“在直播間買到了與商家承諾不符的黃金飾品”以及“商家已經關店該如何追回賠付款”等問題致電電商平臺官方客服,客服表示,只能用下單時的手機號撥打客服電話,客服會在24小時內給出回復,如果不是用訂單上的手機號撥打客服咨詢則無法給出回復。
四、消費者應該如何維權?
針對消費者所購買黃金實際為金包銀、銅合金等材質的其他金屬,且商家存在閉店跑路等情況,時代周報記者咨詢北京市安理律師事務所律師鐘芯,鐘芯表示,如果商家宣傳其所銷售的黃金與消費者購買黃金的質量實際不符,消費者可以依據《民法典》中合同違約責任或《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欺詐相關規定,通過訴訟維權,也可通過向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舉報投訴,要求監管部門查處。
“此種情形下,訴訟等自力救濟方式已經難以維護消費者自身權益,我們認為商家存在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目的,商家的行為涉嫌構成詐騙”,鐘芯建議消費者向公安機關進行報案,由公安機關介入處理。
康德智庫專家、上海美谷律師事務所執行主任、合伙人項方亮律師表示,除了第一時間嘗試聯系商家、撥打12315熱線進行投訴外,消費者一定要尋求法律途徑,及時收集證據。“收集能證明消費關系和損失的證據,如付款憑證、合同、協議、會員卡、商家的宣傳資料、聊天記錄、關門通知、現場照片等,通過司法渠道維權。”
此外,電商平臺也應加強對入駐商家的審核標準。鐘芯認為,電商平臺應當依據《電子商務法》等相關規定,落實平臺管理責任,對入駐商家營業執照、品牌授權書、檢測機構合作證明等資質進行實質審查。“針對黃金等高價商品,平臺方可要求商家繳納高額保證金,以保證交易順利進行,以及便于賠付消費者經濟損失。”
同時,鐘芯建議電商平臺建立風險預警機制,“針對短期內發生大量投訴或爭議的商家,平臺宜主動介入,要求商家澄清或主動調查商家實際運營情況,對于存在欺詐或詐騙風險的商家及時采取關停店鋪、下架商品等措施,避免其他消費者受騙。”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時代周報,作者:孫藝格,編輯:楊春霞
支持一下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