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愛范兒 (ID:ifanr),作者:謝東成,頭圖來自:AI生成
如果你上網沖浪比較頻繁,恰好也關注了不少數碼博主的話,那么你應該有在微博看到過一個多年來被反復提及的熱梗:“中年男人有三大愛好:充電頭、NAS、軟路由?!?/p>
相較于沉迷文玩、手串、釣魚,沉迷于購買和收藏充電頭這個愛好,似乎聽起來會比較令人匪夷所思。
到底,是哪些人在不斷地購買充電頭?
噢……原來是我。
雖說現代人每天都需要給手機電腦耳機等一大堆電子設備進行充電,充電頭本身就是一個剛需產品。
但充電頭本身僅作為數碼設備的一個周邊產品,以往都被視為是“配角”的存在。直到近年來業態蓬勃發展變得更加成熟,充電頭也迭代得更加多元化,才得以成為難以忽視的“主角”產品。
就連胡彥斌作客Papi醬最新的訪談節目時,也特意展示了他常用的幾款充電頭,以及一根較粗的240W USB-C充電線。他還向觀眾簡單地科普了一下:想要獲得快充,不但要選大功率充電頭,也需要匹配支持大功率的充電線。
這看似是一種小眾愛好,但其實背后涉及了技術需求、心理滿足、消費趨勢等多種因素。一些隱性的充電體驗痛點,也正在促進著這份愛好,變得更加為大眾。
緣起環保:iPhone 12開始蘋果不再附送充電頭,用戶只能自己買
五年過去了,這時候再次肯定地說一句“iPhone 12系列奠定了后續幾年的iPhone設計”,應該不會再有任何質疑的聲音了。
最顯而易見的,就是外觀設計用上了純平直屏和直邊的金屬中框,Pro款的后置三攝排列方式也延續至今。而在設計之外,更隱性的傳承,可能是在于MagSafe磁吸充電和“不再隨包裝附送充電頭”的鐵律。
前者,帶動了一整個MagSafe磁吸生態周邊市場;后者,讓第三方充電頭市場再次迎來一波蓬勃發展。
自iPhone 12系列開始,蘋果以環保為理由,直接取消了iPhone包裝盒內的充電器配件,順應改用了更加小巧扁平化的包裝,包裝盒內除了手機就只剩下一根數據線和一枚金屬卡針。
在iPhone 12發布之后,盡管伴隨著消費者紛紛質疑的聲音,但三星和小米都選擇了跟進,均取消了包裝盒內充電頭的附送。
只不過雷軍想要做一個“實驗”,于是在小米11發布的時候嘗試“輕裝上陣”,取消了包裝內的充電頭甚至是數據線。
既然是實驗,小米依然為消費者提供了二選一的權利:帶充電套裝的版本一樣價格。從后續小米12系列重新附送充電頭的舉動里應該可以下定論,消費者依然選擇配有充電頭的版本。
最終,唯有三星堅持與蘋果一樣,不附送充電頭至今。
時至今日,大多數iPhone和三星用戶們,在面對設備迭代而帶來的充電功率提升時,就不得不去選擇更大功率的三方充電頭產品。
雖說蘋果不再為iPhone附送充電頭的舉措,一直都是用戶吐槽的對象,但若然要從好的方面來看,蘋果這一舉動確實為第三方充電器廠商創造了發展機會,不僅推動了行業技術升級,也促使更多消費者開始關注非原廠的多樣化充電產品。
協議碎片:充電頭越買越多,充電協議碎片化首當其沖
顯然,Android手機,尤其是旗艦Android手機,現階段都難以直接拋棄原裝充電頭。皆因不同的設備和不同的充電頭,即便有著相同的USB-C接口,但其所兼容的充電協議往往也各不相同。
一方面,設備和充電頭之間,需要互相識別充電協議,雙方“握手”成功,才能夠進行充電。
而另一方面,不少手機廠商都推出了“獨家”的私有快充協議,電流電壓和功率都存在差異,彼此互不兼容。
要捋清各個安卓手機廠商的快充協議,就像是一群武林高手在華山論劍,每個門派的功夫各不相同,都有自己的獨門絕技——私有快充協議。
正因為私有協議具有排他性,甚少對外開放,所以有很多手機都必須使用官方充電器,才能夠實現高功率的快速充電。
除了比較通用的USB Power Delivery(PD),市面上比較活躍的協議還有高通的Quick Charge(QC)、聯發科MTK PE、華為FCP和SCP、OPPO SuperVOOC、vivo FlashCharge、小米ChargeTurbo、三星AFC、融合快充UFCS等等協議。
盡管USB-IF(USB開發者論壇)有心力挽狂瀾,將最高100W USB-C PD充電的功率上限一口氣提升至240W,帶有PPS(Programmable Power Supply可編程電源)的規范也能夠涵蓋市面上主流的快充協議,但智能手機革新的速度之快,遠超USB-IF制定標準的速度。
很久之前,許多安卓廠商私有協議的功率,紛紛越過了100W的限制,幾年前發布的小米10 Ultra就已經可以實現120W快充,realme也將快充功率提升至240W,甚至在概念試產機上配備了320W快充技術。
有不止一家手機廠商在接受愛范兒的采訪時都提到過相近的觀點:為了滿足用戶對高速充電的需求,私有協議是不得已而為之;而且在公有協議上進行投入,產出的性價比和速度都不夠高。
所以,即便Google力推PD充電成為Android設備的標配,但目前來看也僅僅是齊齊換上了USB-C接口,然后兼容了較低功率的PD檔位,滿足了握上手能充上電的需求。
若是用戶想要以更高的功率來充電,就不得不選擇兼容設備快充協議的充電頭以及專用的線纜了。
只要私有協議快充仍然對充電器材有兼容性要求,那么用戶就不可能在每次充電時,都能享受到最有效率、最高速的充電流程——也就是說,快充再快,都仍然是局限的。
也正因為“私有充電協議壁壘”的存在,消費者不得不為了更高的充電效率,而為每臺設備單獨配備充電器,尤其是那些同時使用多個不同品牌的設備用戶,不得不多買幾個充電頭,分別對應不同設備所需要的不同私有快充協議。
所幸的是,隨著SDC軟控充電器(Software Defined Charger)的出現,諸如AI小電拼Pro&Ultra這樣的充電產品,已經可以實現OTA更新充電協議,不但兼容市面上幾乎所有的公版充電協議,還能直接寫入機內芯片做到常用常新。
就像近期,制糖工廠也更新實現了PPS開關和雙檔位PPS的功能,接下來也將要支持小米設備的快充功能。
可以預見,未來通過軟件定義的SDC充電器也會迎來一輪產業升級與普及,至于充電協議的大一統,可能要依靠充電頭本身具備豐富的協議兼容能力和OTA升級的能力才能夠實現了。
功率劇增:既要小體積,也要大功率,更要多接口
得益于氮化鎵(GaN)技術的普及,充電頭在體積縮小的同時,也實現了功率的大幅提升。
例如,100W氮化鎵充電器的體積僅相當于傳統充電頭的一半,卻能直接支持筆記本電腦等高功率設備的充電。而且USB PD 3.1協議已支持28V/5A擴展檔位,140W可以輕松地為16英寸MacBook Pro(Apple Silicon)滿載輸出。
既然功率提升了,那么充電器也能提供更多的接口,去支持更多的設備同時充電。尤其是在差旅途中,只需要帶一個多接口的GaN充電器,就能夠滿足旅途中多設備的充電需求,輕便攜帶之余,也能減少插座的占用。
原本,業界主流的2C1A(2×USB-C+1×USB-A)多口充電器,現在已經拓展至諸如小電拼這樣的4C1A(4×USB-C+1×USB-A)輸出,而且每個接口都能支持動態功率響應,通過AI自由流來實時分配功率。
于是“既要又要”的用戶需求定律,在充電頭產品領域就可以總結為:既要小體積,也要大功率,更要多接口。
這種技術升級,某種程度上激發了用戶對“更小、更快、更強”設備的追逐,甚至形成“參數黨”的圈子文化,也滿足了設備端迭代升級之后對充電功率的升級需求。
說實話,誰不想擁有一個“一即是全”的充電頭呢?
設計多元:中年男性減速帶,不同場景會選擇不同樣式的充電頭
正如一年有四季,每個季度要穿著的衣物都需應時而變,按不同的天氣和氣溫,以及不同的場合,換上符合時宜的得體衣服。所以,面對居家、差旅、辦公等不同場景時,用戶對充電頭的需求各異。
有著“中年男性減速帶”之稱的充電頭類別,其實也有著數量眾多、不同形態、不同設計的充電頭產品可選。一些數碼極客們,也會按照日常隨身、短期旅行、海外出行等情景來購買不同的充電頭產品。
可以看到,充電頭在GaN的加持下,形態可以發生顯著變化,小巧如方糖,也可模擬經典的麥金塔電腦外觀,甚至再充電器上附加顯示屏和RGB燈效,也有外殼用上亞克力透明材質的。
另一方面,也有充電器基于實用性考量,實現了“墻插不掉”的設計,甚至在充電頭里加入了移動電源的功能。
針對桌面多設備而且大功率的要求,也有號稱“充電站”的大功率GaN產品,一次提供超過4個USB-C接口,并且總功率超過240W,單接口最高140W的表現能夠滿足一個桌面同時充兩臺筆記本電腦的高階需求。
更有一步到位使用可拼拆設計的小電拼,用前端4C1A GaN氮化鎵充電頭,加上后端兩個AC插座的設計,來滿足家旅雙棲全能充的需求,在家用和在外用都能夠輕松切換,應對自如。
當然,能夠促使充電頭愛好者們越買越多充電頭,快速形成收藏文化的前提,依然是入門價格相對親民。
相較于汽車、電腦、手機等大件消費品,充電頭作為相對低價消費品,在一定的經濟壓力下成為“小確幸”的載體;相較于漁具、茶具等高價愛好,小巧的GaN充電頭只需要花費幾十元的成本,就能給你提供即時滿足感,其帶來的供電體驗也能直擊“花小錢辦大事”的心理,屬于男性“口紅效應”的經濟選擇。
仔細想想,陸續購入的充電頭雖然數量不少,但是花費下來的價格好像比上學時候買的手辦和模型,要便宜許多。
未來期望:不被忽視的充電頭,也理應無限更新
總的來說,玩充電頭,既是技術需求驅動的實用行為,也是心理滿足與社會文化交織的體現。
從解決兼容性問題到追求極客參數,從低價消費的“口紅效應”到中年男性的“數碼代償”,不斷升級迭代的多元化充電頭的的確確正在成為人們的“新型手辦”,也是現代消費方式當中,理性與感性復雜互動之后的結果體現之一。
以往,沒有過多存在感的充電器,總是千篇一律沒有特點;如今,充電器順應時勢,優化了體積和充電效率,更是在顏值和交互上雕琢不少細節設計。
正如博主@老賈是我了在微博話題里分享的觀點那樣:
好的充電器或許就是這樣,在不經意間給生活加點糖,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家居的一分子,幸福感自然來得也就如此簡單。
可以預見,未來隨著快充技術標準化(如USB PD 3.1)和“真正”的環保趨勢(可OTA更新快充協議),充電頭的收藏文化將會逐漸轉向更加可持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