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雷叔說事,作者:小林,原文標題:《大學里跑不了3000米的人,都是廢物嗎?》,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雷叔說事,作者:小林,原文標題:《大學里跑不了3000米的人,都是廢物嗎?》,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一
最近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學生呼吁說3000米跑太折磨人了,建議取消。
這是一項在大一大二下學期開展的體育測試,今年剛實行,自2023級學生開始。
一般人會覺得,脆皮大學生跑點3000米正好有利于強身健體啊,也好意思抵制?
這算語氣溫和的。
有的網友來一句“老子當年5000米當飯吃”,你們現在大學生太矯情了。
接著用各種打比方告知你不要逃避競爭,弱者才會縮起來。
嘲諷的情緒不斷攀升,言辭也更加犀利。
最后開口閉口沒用的東西。
在他們眼里,提出意見的人僅僅因為一項活動的不同意見,而需要被全面打倒。
你要是被推薦往年類似視頻,更可能刷到這種惡評。
作為一個運動愛好者,我本想跟著吐槽一下,你體育不好那就去補短板,怎么還寫小作文了?
直到我看到那份文件。
二
注意看,這是一張長表格,其中包括了男女生3000米跑。
男生滿分12分20秒,及格16分30秒;
女生滿分15分鐘,及格19分30秒。
以平均配速來看。
大眾選手5公里等級標準里,34歲以下二級水平是5分12秒,很厲害了吧,但這幫出色的業余愛好者在中南財大考試里拿不到65分。
我們還可以比較兩個數據。
一個是嚴肅跑者的速度,中南財大及格線的平均配速遠超這個嚴肅跑者的水平。
一個是之前某大學3000米跑項目,及格線比中南財大的要慢1分50秒。
可見,這次平均配速的下限設的有點高了。
而為了達到這個不太普通的配速,學生可要更忙了。
問題在于,3000米跑是大一大二下學期進行,這兩年恰恰是學生們課程最緊張的時候。
有的專業一周五天,每天八節課,周末還要參加社團活動等,哪還有時間不脆皮呢?
如果說為了強身健體,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學生平時也沒有閑著。
據說每學期有2公里*45次的校園跑打卡,這量也不算少的。
另外,這次的里程數也不見得對女生友好。
因為很多大學的校園跑里男女有別。
清華大學:男生3000米、女生1500米;
同濟大學:男生3000米、女生1500米。
這考慮到男女兩性在體能和爆發力上的差別。
當然體育辦公室工作人員會說,新增的3000米跑不是必選項目,你也可以選擇表格里的其他項目。
問題是立定跳遠也不是善茬。
你就是跳到國家運動員級別了,在這里只能拿65分。
你總不能每次安排掐表記錄的裁判是好哥們吧。
即時到這里也不是最利益相關的質疑。
學生還會問一個問題。
之前一份關于2023級本科生的體質健康測試通知里提醒,體測成績和評獎評優掛鉤。
當時的測試項目里沒有現在新增的3000米跑。
當時的文件強調,你要申請一個助學金也得會長跑,甚至你要順利畢業原則上也要跑得快。
雖然這次工作人員只是說,3000米跑成績并不會影響學生畢業。但他沒有說影不影響評獎評優啊。
那整件事就更復雜了。
畢竟在學生們看來,不是自己不跑,而是跑步考核標準太嚴苛;
不是自己平時不跑,而是最終成績可能算入績點學分。
在畢業人數不斷攀新高、好工作難找的當下,一次小小3000米長跑可能影響求職第一站,那誰不反應過激呢?
特別是,在已有男一千女八百的體能測試和2公里*45次校園跑的基礎上,再來一個特別嚴的3000米跑,為啥?
難道是學生時間多,或者老師審核時間多嗎?
三
可能因為其他學校也干了。
一般來說,高校會把大一大二女生800米的合格成績設置為4分34秒。
但一位女生很詫異,怎么她們學校的標準是4分05秒得跑完。
面對如此巨大的挑戰,她和室友只好擺爛,等著練好準備下一次補考。
這才哪到哪。
山東一位大學生也吐槽,他們學校女生800米四分鐘剛剛及格。
當被質疑時,她拿圖反駁這也不是騙人,因為有大一的評分標準。
知乎上之前有許多網友爆料,華中師范大學的800米跑及格成績是3分55秒。
艱難跑到及格線的同學不是去廁所嘔吐,就是感冒好幾天才恢復過來。
但這依然不是極限。
中央財經大學的學生面對3分50秒及格線直接絕望,畢竟80%的人不及格,疑似影響保研和評優了。
速度求快也就算了,更離譜的是體測正在喧賓奪主。
比如有的學校規定,體測不到80分的不能評一等獎獎學金;
有的學校,體測沒80分的,什么評獎評優都不能參加。
你也不能總往壞了想,也有意外收獲。
另一邊,你一旦體測成績突出,就能讓排名15位直接攀升到前5位。
那這真的在合理考核嗎?
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固然令人羨慕,但偏科才是常態,各方面皆優的人反而稀少。
更何況,過度放大體測作用是對績點的本末倒置。
但吐槽往往無濟于事,學生說了又不算。
還不如借梗自嘲:
“你這么認這個評分系統干什么,它會把人的付出給異化掉,懂嗎?”
四
可能有人說了,誰讓大學生體質太差了呢?
道理確實如此。
教育部一份調查顯示,截至2020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不及格率,小學生6.5%,初中生14.5%,高中生11.8%,而大學生為30%。
不看報告、看街頭采訪也是沉重。
隨便找找大二男生,他們的引體向上成績可能是零。
所以大學生需要運動鍛煉來強身健體,這無可厚非。
但網友抵制的事也有先例。
華中科技大學體測中心數據表明,2012年大一新生的體能測試通過率不容樂觀,一些學院的大一新生體能測試的合格率不到65%。
為此他們當時取消了運動會里的3000米項目。
這事算不上新鮮。
因為2012年很多學校都這么干了。
理由很簡單,學生跑不完3000米,就是跑了測出來結果不好看,那還不如取消了呢。
當年很多人也意識到一個問題。
體質的評價標準紛繁多樣,你不能拿一個長跑這么一個標準來衡量所有人的身體狀態。
你不能用3000米這種長跑去擠占其他運動時間。
本質上來說你不能既要又要。
中小學天天悶頭學,不鼓勵運動,到了大學一下子要求你成為大眾精英級別。
很分裂啊。
好逸惡勞是人的本性,好不容易相對自由點的大學生,怎么可能放棄難得的閑適機會呢?
而且,如果學生脆皮就要跑步,那更焦皮的老師怎么不考核考核?
各種數據表明,高校教師的體質在變糟起來。
所以在你喊救救大學生前,更應該先下水救救教師們。
五
最后,有人習慣性把這些事當做服從性測試與形式主義的古怪雜糅。
我倒覺得高校本意是好的,問題在于決策者自己沒去體驗過,凈拿學生當小白鼠。
有時候自己先試一試,試一試花不了幾個錢。
不然“王鵬400米只跑了45秒”的笑話時不時會發生一下。
而這種笑話容易刻骨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