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青年志PRO (ID:youthologypro),作者:海豹,編輯:oi,原文標題:《身體資產:脆皮世代的“身體投資”邏輯》,題圖來自:AI生成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青年志PRO (ID:youthologypro),作者:海豹,編輯:oi,原文標題:《身體資產:脆皮世代的“身體投資”邏輯》,題圖來自:AI生成
在“經濟下行”“環境不好”烏云籠罩下的這一代人,能夠掌控的事物變得愈發有限了:不確定會不會被裁的工作、不確定能不能償還的債務、不確定能不能結婚的戀愛……當外部世界的確定性被逐一抽離,個體能掌控的場域從社會退諸家庭,乃至最小的單位:“我”。
在此背景下,我的身體成為了最重要的個人資產之一。
麥肯錫2024年發布的《未來健康調研》發現,在中國,62%的消費者將健康視為日常生活的首要關注點,這一比例顯著高于美國的41%和英國的29%。與一年前相比,更多中國消費者現在更加重視健康。即使在總體消費水平下降的情況下,74%的中國消費者也表示會增加健康相關支出。即使面臨經濟壓力,絕大多數人更愿意優先投資于健康。
過去,人們更傾向于將身體管理視為自律的表現,而自律指向一種社會性的獲得。例如耳熟能詳的“自律給我自由”便是一句典型的口號:身體是一種公共性資產,越自律、身材越好、越健康,社會評價越高,能夠獲得的社會資源也越多。
如今,這句話的語境逐漸發生了微妙的改變。努力工作未必能夠加薪,但努力健身一定會改變身材。一方面,健身帶來的反饋是顯性的,另一方面,運動本身也逐漸成為一種在生活中主動奪權、掌控自我的方式,焦點從獲得社會認可,轉向了對自我的認同:不僅是“外貌管理”,而是全方位的自我關懷。
和十年前主張“自律即自由”的身體規訓邏輯不同,當代的身體消費正剝離公共性期待,轉向更本真的自我賦權。在社交平臺上,“5公里PB(個人最佳成績)”取代“馬甲線打卡”,冥想App替代宗教慰藉,“改善情緒”逐漸成為更多打工人運動的第一動機,“身體”在不斷被重新定義,成為應對復雜動蕩世界的最重要且最唾手可得的工具。
從消費趨勢來看,近年來人們對身體的關注愈加深入,健康、運動、飲食等方面的消費不斷增長。梅洛龐蒂提出的“世界的問題,可以始于身體的問題”越來越成為中國社會的現實,而非僅是哲學的沉思。
如今,我們和身體的關系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是什么影響了我們對身體的態度?我們總結了當下身體的消費特征,通過了解當代人在為身體的哪些維度花錢,或許我們能更理解“身體”的語境變遷,更了解我們的身體。
一、身體在乎史
在過去,身體意味著什么,近幾年又發生了哪些變化?
拉長時間軸,從“修身齊家”的道德載體,到“東亞病夫”的國族符號,從計劃經濟時代的勞動工具,到消費社會的細分戰場,從在社交媒體塑造的網紅姿態,到AI賦能的變聲換臉,中國人的身體在乎史,既是一部文化觀念的演進史,也是一場話語權的爭奪史。
先秦時期興起的百家哲學,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身體處在動蕩不安的時代處境下,哲學的思考及垂問都源自人身處境的“憂患”,這也決定了它的底色與西方誕生于城邦中的“驚奇”“愛智”根本不同。
身體1.0:血緣資產
在顯學儒學的主導下,“身”和“我”逐漸需要被置于更大的共同體,即在“家-國-天下”的結構中,才能得到正視和理解。權力關系先于身體,從《左傳》“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到《孝經》“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流傳至今已然成為俗語,忠孝開始為身體戴上枷鎖。
身體2.0:克服物
始自隋唐的科舉制度成為讀書人的主要晉升途徑,教育導向重文輕武,社會崇尚“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階層躍遷的方式決定了主流身體符號敘事的演變,身體孱弱白皙成為文人清貴的符號,與上流階層敘事綁定;而強壯黝黑則與莽夫、勞動人民等形象緊密關聯。
隨著宋元明清理學的發展,個人的主體性從“身”轉移到“心”,從“修身”轉移到“致知”,對身體的限制也發展到了“存天理,滅人欲”的漫長壓抑,發展出諸如裹小腳的畸形審美趨勢。身體自此開始退隱到歷史的幕后,整個社會長期處于這種對身體忽視的氛圍中。
與此同時,西方國家在工業革命后迅速崛起,而中國在軍事對抗和社會發展中處于劣勢,當時中國人身體孱弱,被西方媒體嘲諷為“東亞病夫”。身體成為國家之間政治較量的符號,直到1984年奧運會中國人拿下第一枚金牌,才打破這個蔑稱及其背后的人種歧視。
身體3.0:集體資產
進入近現代,新中國成立初期,“身體”不僅是勞動的工具,也是國家經濟復蘇的社會資源。公共場合中張貼的“勞動模范”,都會有強烈的身體性意味:堅毅的臉龐、剛健的肌肉、黝黑的肌膚,代表著勞動人民的蓬勃向上。“強健體魄”在本質上是為了“服務社會”。
身體4.0:人力資源
改革開放以后,生產方式的改革推動了身體的變遷,機械化取代了大部分純粹的身體勞動。義務教育強調德智體美勞,在整個教育體系當中,“體”的教育優先級是遠低于“智”的。當社會的流動躍遷通道與“智”,即學術表現再度緊密關聯在一起,身體教育就成了應付素質教育的場面話,或是少部分人(體育生)就學就業的特殊通道。除此之外,身體在國家機器面前,依然時常面對被限制的情況,比如宏觀的計劃生育,或溫水煮青蛙的996。
流水線上的機械重復、996制度下的慢性損耗,在此之下,身體成為一種資本增值的耗材。
身體5.0:量化生存
后疫情這幾年,身體以一種高度個體化的敘事方式重新回到公眾視野。健康從社會義務變成了個人的追求,不斷強調追求身體健康、身體美的過程,也是個人在大型社會管控后逐漸從集體中剝離、重建邊界感的過程。類似的敘事有:生育從過去集體性的“傳宗接代”,到個人化的“妊娠紋”“尿失禁”“身材走樣”;從養好身體才能掙錢、“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到以身體健康為本位。
此外,隨著社交媒體和穿戴技術的發展,身體和容貌成為社交和流量貨幣,年輕一代人將身體視為“可投資、要修正的私人資本”,消費決策更傾向于通過技術手段實時監測身體狀態,實現身體機能的優化提升,這種數據化反饋機制重構了人們的健康認知模式,身體進入“量化生存”時代。
二、這一代人的身體狀況
我們和身體的關系,是怎么變成現在這樣的?
除了作為大背景的文化歷史,倘若把時間軸定位到近幾年,可以拆為商業、社交、身心功能、技術四個維度,從大的趨勢上,人們對自己的身體呈現出越來越在乎的態度。
1. 身體現狀:亞健康年輕化:“脆皮”的一代人
一個事實是,這代人越來越“脆皮”了。
2024年國際抗癌聯盟(UICC)大會上發布的調查顯示,過去十年內,在14個國家中,年輕人群的癌癥發病率正在上升。
國內也有類似的趨勢,北京同仁醫院的一項研究發現,2007年至2021年間,年輕人(1997年至2001年出生的人群)被診斷患有肥胖相關癌癥的可能性,是1962年至1966年出生人群的25倍。
在追求效率的功績社會中,過勞已是普遍狀態,用健康置換收入、成就已經是年輕人默許的規則。2023年,中國企業就業人員每周平均工作時間近49小時,超出法定工作時間11%。
久坐、熬夜、飲食不規律,早就已經是大范圍的職場常態;而休息時間被工作和通勤壓縮,使得“報復性熬夜”越來越普遍,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亞健康生活習慣,是當代年輕人的共性畫像。長期屏幕使用導致視力下降、頸椎變形、褪黑素分泌抑制等問題。久坐辦公與游戲娛樂疊加,使腰椎問題呈現顯著代際差異,外賣依賴導致高油高糖攝入,胃癌年輕患者比例10年翻倍,幽門螺桿菌感染風險提升。
結果是,年輕人幾乎人均“有病”。逛一圈小紅書、抖音,可以確診10個慢性病,“20歲的年紀,60歲的頸椎”。體檢報告顯示結節、尿酸高等代謝問題年輕化,換季時易出現皮膚過敏、口腔炎癥等反復性小病。
在心靈上不少年輕人也呈現出“脆皮”狀態。比如近年來,年輕人患抑郁癥、焦慮癥等心理疾病的比例呈上升趨勢。在此背景下,醫療資源則顯得捉襟見肘:一線城市精神科/心理科資源一票難求,上海精神衛生醫院的心理咨詢通常需要排隊至少六個月。比起尋求專業的建議,年輕人更愿意轉向更方便、快捷的線上咨詢平臺,或者其他途徑的身心靈療愈。
2. 身體觀念:消費性身體+權利性身體
在國內,社交平臺上掀起的女性主義運動普及了“容貌焦慮”“身體羞恥”“男性凝視”等概念。人們開始談論,身體是被社會性別規訓的身體、意識形態的展演場所。
房間里的大象開始被正視了,但時尚工業和社交平臺依然在源源不斷創造“美的神話”,只是形式從單一的“白幼瘦”變成了多元的“美”。新自由主義經濟推動下的市場化審美,搭配女性主義思潮的崛起,呈現出一種多元且矛盾的局面:舊的審美腳本尚未完全退場,但建構性的個性化審美也還未能成為主流。
女性主義運動雖然啟發了對身體規訓的反思,但女性群體內部的觀點依然存在分歧。一部分女性通過反抗傳統審美,尋求身體自主:父權制/傳統話語下的“美”即是不美,她們選擇不化妝、主動變丑拒絕“服美役”;而另一部分則認為愛美也是自由,她們主張,拒絕“服美役”本質上是一種新的規訓形式。
在美與丑之間,在自由主義性別運動與消費主義的雙重裹挾之下,商家品牌有了介入的可乘之機,不論美丑往往最終都指向了生意。一個例子是:同樣一個品牌的不同口紅色號,完全可以一邊用“斬男色”文案吸引傳統審美的女性群體,一邊用“女王”或者“拒絕男凝”的口號式營銷來兜售“男性可能不喜歡”的小眾色號。
鮑德里亞在《消費社會》中指出,身體在消費社會的廣告、時尚和大眾文化中完全出場,人們給身體套上的衛生保健學、營養學、醫療學的光環,時時縈繞在心頭的對青春、美貌、陽剛/陰柔之氣的追求,以及附帶的護理、飲食制度、健身實踐和包裹著它的快感神話,使得身體成了這個消費社會中“最美的消費品”。
審美的意義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個人的美丑判斷,而更多地指向了一個巨大的商業體系:消費者的身體和審美需求被精準化、市場化,一個美的神話產生,便產生一次消費;女性,甚至男性,都在被迫一次次關注自己從未關注的身體部位,意識到它的不完美,并為之買單。
早期廣告常常通過制造關于身體的負面情緒、制造恐懼、制造問題賣東西,如制造“腋毛焦慮”“胸部焦慮”等,這很容易給女性帶來心理壓力,如導致抑郁癥、進食障礙、低自尊等。而如今,品牌營銷更多地被溫和地包裝為悅己的話術:“愛自己”,甚至是“成為自己”“更好的自己”。如果你愛自己,你就要投資自己的身體,購買特定品牌的商品。
在這個過程中,技術的發展也是消費的推手。身體改造的技術發展,推動了更多直接對身體進行改造的消費,諸如醫美、抽脂術、隆胸術、被稱之為“換頭”的面部整容術等,讓人們的身體成為了仿佛可以無限重塑的對象。
3. 身體環境:社媒,審美閾值的拔高與社交身份建構
隨著社交媒體的普及,對身體的不滿意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普遍現象。
中青校媒一項針對全國不同地區2063名高校學生的問卷調查顯示,59.3%的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容貌焦慮,其中女生中度容貌焦慮的比例高達59.67%,而男生則為37.14%。中國青年網的另一項調研發現,在受訪大學生中,有四成認為自己太胖,近二成認為自己太瘦。在身高方面,也有近六成的人對自己的身高不滿意。
從報刊雜志出現,到電視、電影、社交媒體,身體來到視覺的焦點,成為娛樂化和物化的對象。從“A4腰”“直角肩”“蜜桃臀”,到抖音上流行的各種手勢舞挑戰,身體,尤其是女性的身體成為一張名片,先于一個人的性格、談吐、教育得到優先評價。
社交平臺每天根據用戶的偏好推薦海內外的美麗面孔:明星、顏值主播、美妝博主,比較標準從同大院里的小王小李,變成全世界最好看的明星、網紅。人們更容易對自己的身體感到不滿意。結果是,人們的審美閾值不斷拔高,無論是對自我容貌的要求,還是對擇偶的容貌要求,都會因為互聯網上美麗的“幸存者偏差”而變得更加嚴苛。
疫情期間,線下生活退縮到賽博生活,社交媒體上的虛擬形象成為越來越多人自我認同的一部分;同時,視頻通話變得頻繁,人們頻繁需要在線上展示自己的臉,于是開始看到并苛責未曾發現的一系列“缺陷”。《經濟學人》1月的期刊用“像素化的自我厭惡”準確描述了這一現象。
隨之而來的即是對不完美的改造。2021年,在美國,五分之四的面部整形外科醫生報告稱,明確為了在視頻通話中改善外貌而尋求手術的患者有所增加,生意也相應激增。根據行業組織國際美容整形外科學會(ISAPS)的數據,全球范圍內進行的整容手術數量,包括填充物注射等非侵入性治療,從2019年的2500萬例躍升至2023年的3500萬例,而這一數字還不考慮無執照的整形外科醫生。
在中國,該行業在2021年至2025年間規模翻了一倍,預計到2030年還將再次翻倍。
熟人圈層和興趣圈層的社交媒體也在改寫身體的社會性建構。
如今,年輕人積極投身于各類戶外活動,如跑步、攀巖、滑雪、飛盤、腰旗橄欖球、威浮球等。借助這些小眾的戶外活動,他們塑造個性化的標簽:熱衷馬拉松的年輕人,在社交中被貼上“自律”的標簽;投身滑雪運動,容易被貼上“中產”“陽光”“熱愛生活”的標簽。
在共同參與活動過程中,年輕人能夠融入特定的社交圈子,在共同的興趣圈層中展示自我價值。一個小眾戶外愛好者的典型活動日程是:周末與“滑雪搭子”驅車前往城市周邊的滑雪場,從熟練掌握規則和技巧、可以自如地在冰雪上滑行,到掌握更加高難度的滑雪技巧;在興奮而疲憊的一天結束后,把自己學習和進步的記錄上傳到社交平臺或者“精裝朋友圈”,收獲點贊和評論。
4. 身體使用方式:量化生存,技術成為更直觀的行動依據
技術因素也正改變著人們對自身身體的態度。
穿戴設備如智能手環、智能手表等,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常見物品。這些設備能夠實時監測多項身體指標,像心率、睡眠質量、運動步數、卡路里消耗等。這些量化的數據能夠提供清晰的健康狀況反饋,使得人們能更直觀地掌握自己的身體狀態,從而激發了對自身健康的重視。
家用儀器的出現同樣意義重大。血壓計、血糖儀等家用醫療設備,讓人們無需頻繁前往醫院,在家就能測量關鍵身體指標。
身體指標的量化不僅為個人提供了行動依據,也在社交層面產生影響。在社交平臺上,分享討論運動數據、睡眠監測結果等,數據化自我監管成為一種潮流。
三、當下的身體消費的5大趨勢
在不確定的環境下,年輕人在利用自己最切近的身體,來重新獲得控制感:
在運動、健康、審美、性、情緒這五個身體的不同維度,消費都有不同面向的增長趨勢。我們分別總結了這五個維度的消費特征。
1. 運動中的身體:運動消費專業化,中產運動大眾化
這幾年,一波接一波的小眾戶外運動接連突然受到關注,社交媒體的放大效應又把這些原本小眾的運動推到大眾面前。飛盤、露營、騎行、徒步、滑雪、潛水、攀巖,乃至2024年爆火的垂直馬拉松,無外乎從鮮有人關注的小眾愛好,一夕成為熱門項目。
這一類小眾運動往往被概括為中產運動:學習成本高(所以需要花錢聘請教練)、所在地點交通不便(所以需要有車能驅車前往),與其說單次體驗成本高昂,不如說其背后象征著一定的經濟實力。由此,這些運動成了有錢有閑的篩選機制,象征著健康、時尚、經濟實力與社會地位,成為中產身份的外化標志和階層躍升的重要添頭。
隨著躋身進入中產階層的人/家庭變多,中產類的運動更普及了。有統計發現,當人均GDP超過1500美元時,郊游、登山、垂釣等活動開始流行;而當人均GDP超過6000美元時,潛水、騎行、滑雪等更具挑戰性和專業性的戶外活動將獲得更好的受眾基礎。如今,中國的人均GDP已經達到1.2萬美元,遠超這兩個關鍵節點,許多人已經具有相應發展戶外運動愛好的經濟基礎。
與此相應,專業裝備消費也被帶動增長。2023年戶外裝備細分市場中,滑雪占20.41%、水上運動占19.58%、露營占10.89%等,已呈現出垂直細分化的趨勢。京東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騎行運動產品的購買用戶數較去年同期增長了近五成,而公路車成交額同比增長141%。據預估,到2025年,運動戶外用品消費市場規模將以雙位數復合增長率持續擴大,接近6000億元。
2. 健康的身體:養生消費輕量化、碎片化,年輕人追求預防式健康
“散裝養生”已經成為當代的養生主流方式。
如今人們對于自己身體的亞健康狀態越來越有認知,一份體檢報告上十幾個異常、一口氣能報出自己身上好幾個慢性病、打一個哈欠就能閃到腰,看一檔綜藝就可能氣到進急診。
在三甲醫院做推拿、頸椎牽引、體態評估、睡眠改善、運動康復、針灸等項目的人群里,年輕人越來越多。據2024年麥肯錫的《未來健康調研》調查,Z世代和千禧一代消費者對健康的投入比前幾代人更多,中國消費者尤為如此。“健康消費”越來越成為一項“剛需”,身體的消費,成為寬泛的對“我”投資的一部分。
突出的矛盾是,越來越多人無奈地接受身體越來越差這一事實,但依然沒時間保持養生的生活習慣,“一邊拿命換錢,一邊花錢續命”的現象也屢見不鮮。
于是,很多人只好見縫插針地養生。健康的生活變得碎片化,由系統、整體的方法論變成小段小段的放松,比如20分鐘公園療法、到寫字樓底下抱樹、在綠地曬5分鐘太陽、在出差酒店的健身房鍛煉半小時。
點一杯加上陳皮、肉桂、阿膠、山藥的奶茶,花兩元買一小罐維生素,買一點營養品如阿膠糕、即食燕窩、酵素果凍或奇亞籽,購買紅豆薏米水、帶有一整根小人參的飲料瓶,也成為常見的散裝中式養生。
“奶茶中藥化”“滋補品零食化”“中式養生水”等產品消費呈現出爆發性的增長態勢,對一波又一波渴望養生、但懶得煎中藥的年輕人來說,這提供了一種健康捷徑。
天貓健康數據顯示,辦公室以及居家養生場景是滋補類目下的高增長賽道。在過去一個財年,養生飲增長40%,芝麻丸增長30%,燕窩粥增長300%。而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年中國中式養生水行業發展趨勢洞察報告》顯示,中式養生水市場到2028年市場規模有望超過100億元。
即便在健康概念下武裝的年輕人,明白這些零食飲品更多只是安慰劑效應,但仍然愿意求個安心。這是一種“開心式的健康”:想要獲得健康,但也希望能輕松不費力,不想真的為了健康犧牲零食飲料自由。
除了“食補”養生,年輕人也在追求獲得一點多巴胺的同時,盡量能更健康。零食飲料標注“0反式脂肪”“飽和脂肪”“可可脂”“0糖”“無蔗糖”成為常見營銷手段。霸王茶姬等時尚茶飲也計劃將在每一杯奶茶上公開成分表。
也許人們并不會指望一包零食或一瓶飲料真的能促進身體機能,但抗炎、營養、低糖、低脂等關鍵詞已經融入商品世界,不直接地解決某個身體的問題,但是指向了一種松弛有度的健康生活方式,幫助人們完成“我在意健康”的日常KPI。
CBNData發布的《2024新健康消費生活趨勢報告》顯示,62.5%的受訪者表示力求通過最少的資源投入,獲得最優的健康回報。這些資源投入包括但不限于時間、金錢、精力、學習成本以及潛在社交影響等機會成本。
不同營養學流派的理念被簡化,變成以單一元素為主題的生活方式一直在輪番上演,輪流占據人們的心智。比如低碳水、低脂肪、低糖、低鹽、低加工、低麩質、低DII值、低GI。
輕斷食,16+8,各種各樣的飲食方法層出不窮。“抗炎食譜”“抗糖食譜”一度火爆,絕大部分健康食譜宣揚的都是很類似的理念,歸根結底無外乎是合理控制飯量、保持均衡的營養攝入、少吃加工食品、了解自己的過敏源并避免攝入、食用低升糖食物等。但因為缺乏底層的認知,以及營養學本身過于復雜,大多數人還是會依賴于網上的食譜分享,并且被引流到一個個瘦身減脂群。
做不到完全照著營養食譜吃的年輕人,還有一條看似輕松的捷徑可走:營養不夠,補劑來湊。2024年“雙11”活動期間,美團醫藥平臺上營養保健類單品如軟骨素鈣片、哈藥鈣鐵鋅、蛋白質粉均漲幅翻番,中醫養生類產品的消費人群中,18至30歲人群占比52%,00后、90后成主力人群。
據《Z世代營養消費趨勢報告》預測,2025年國內營養品市場規模將達3200億元,城市居民年均花費1000元用于科學養生,其中18—35歲年輕人占比達83.7%。
此外,如今人們追求的健康,要求產品與個人偏好、生活習慣高度匹配,吃養生零食,喝健康奶茶。追求預防式健康的散裝養生可以分成四大派:
食療養生派:推崇功能性食品,如低GI輕食、阿膠奶茶等;
修煉防護派:注重免疫力提升,偏好益生菌保健品;
中式養生派:結合中醫理論,熱衷八段錦、藥膳等傳統方式;
以心養身派:通過瑜伽、自然旅行等實現健康。
3. 被改造的身體:薛定諤的審美多樣化下,醫美減肥消費持續增長
對美的焦慮不會消失,只是轉移、裂變了。
如今,人們對于自己身體的態度呈現出一種矛盾的狀態:一方面對自身身體標準有著看似寬容的態度,另一方面卻又深陷焦慮,不斷追求更極致的“美”,永遠難以滿足。
社會不再單純以“瘦”為美,大眾追求健康、多元化、真實的美,抵制“畸形”審美,越來越多女性接受身材“不完美”,將舒適與自在視為生活的重要追求,而這一變化也直接推動了大碼女裝行業的蓬勃興起。
另一個例子是,“脂包肌”在社交媒體上逐漸受到歡迎。過去人們執著于刷脂,追求低體脂和線條分明的肌肉,如今脂肪不再被一味排斥,人們接受自己不必擁有健身教練般的線條和低體脂率,有訓練痕跡的肉感身材也大有受眾。
但是,即便在整體社會觀念倡導身體接納的大環境下,對自己的身體,許多人依舊充滿了焦慮。這種焦慮的根源,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社會對“美”的定義仍然是較為單一的。盡管多元審美在不斷發展,但主流媒體、時尚產業等仍然在傳播著特定的身材標準,如纖細的腰身、緊致沒有皺紋的皮膚、修長的四肢等。
一個現象是,越來越多年輕人在“微do”,通過身體改造緩解容貌焦慮。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30年中國醫療美容行業深度分析及發展趨勢研究預測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醫療美容市場規模達2666億元,預計2024年增至2880億元。
整容、微調越來越不是一件不能擺上臺面的事情。葉珂承認微do,在抖音上因為顏值驟然升高小火了一把的rapper李大奔也承認自己動了臉,《再見愛人》葛夕也不避諱自己墊過鼻子。
醫美則是更加高效、直接的變美手段,項目有保質期,但是能快速看到效果。時間短、無創口、恢復快。據騰訊《2024年度輕醫美消費趨勢白皮書》,在輕醫美市場中,光電類、注射類是最主流的項目。輕醫美市場中,未來一年有34%的比例有輕醫美消費計劃,其中,32%為新增血液。
“無痛”的減肥也出現了。2024年底,減重版司美格魯肽——諾和盈和口服版本的諾和忻正式在中國上市,隨后進入國內醫療機構和線上買藥平臺。據華爾街見聞報道,諾和忻首發當晚,平臺上司美格魯肽相關商品的搜索量比前一天翻番;次日,“司美格魯肽”位居美團買藥熱搜詞前三位,相關產品實時訂單量增長80%。
4. 性感的身體:性退到個人領域,隨地大小“擦”,但年輕人性冷淡了
我們正在經歷一個萬物皆可性化的時代。
“性張力”“性縮力”替代“美”“丑”成為對長相的形容詞,將性濃縮為一個個符號:眼神拉絲、提臀扭胯、黑絲白襪。而匿名的消費者,在性消費的對象身上,通過打賞、發彈幕,能夠獲得一種虛幻的權力感。
從選秀到短視頻舞蹈,從男/女菩薩到擦邊男/女,如今是社交平臺上顏值被空前強調的時代,好看皮囊+擦邊動作=流量密碼。審美價值遠比信息價值重要得多,知識付費比美女主播打賞難。
平權以一種曲折的方式在社交媒體的身體語言上得到實現,管你是男是女,曾經是什么職業,想快速火起來,“擦”就完事。2024年末,國家退役運動員吳柳芳在抖音平臺上發布“擦邊”內容,引起了廣泛的爭議。
簡中博主也紛紛開始盤算著在OnlyFans變現。財報顯示,成人媒體平臺OnlyFans去年總營收達到66億美元,光是給創作者的分成,就達到了53億,無論是想找副業的律師、護士、教師,還是打算展示自己專業技能的健身教練、脫口秀演員,這里都有一席之地。
2024年,Pornhub的人均訪問時長是9分鐘40秒,比去年減少了29秒,從最近幾年的持續數據來看,34歲以下的年輕用戶的訪問時長一直在下降。色情符號的泛濫,直接的后果是,除了傳統的色情網站上,還有太多網站能夠爭奪年輕用戶的“性注意力”。
在社交平臺推薦系統的個性化推薦下,最符合審美的性化對象會在最合適的時間推送給不論是否需要的人,性喚起從(0,1)的非此即彼邏輯,變成了一道強弱的光譜,性刺激無處不在,但刺激的強度和性的神秘感卻可能減弱了。
于是,互聯網上隨地大小“擦”,但年輕人卻性冷淡了。
在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一同發起的“中國人私生活質量調查”中,6828份有效問卷顯示:年輕一代的性活躍度在下降。只有大約一半的95后每周有不少于1—2次性生活,頻率低于80后和90初。
女明星去年劉曉慶被幾年前前男友曝婚內出軌,“74歲仍在忙著談戀愛,有8個男友”的緋聞沖上熱搜,網友們一反常態,年輕人的輿論幾乎是一邊倒地贊許和支持,尊稱她為“慶奶”,而她被曝出的奔放直白的語音,也讓年輕人自嘆性精力和生命力都已經趕不上老年人了。
關于性冷淡的討論,也延伸到了去年大熱的離婚綜藝《再見愛人》當中。男嘉賓劉爽被認為是性縮力的典范,而他也在節目中被曝光三年沒有性生活。從公眾反應來看,三年沒有性生活是不可接受的,但事實上很多婚姻正在經歷這種無性狀態。
韓炳哲在《愛欲之死》中指出,當今時代的性化“展示”,將他者的神秘感轉變成了司空見慣的廉價消費品。性感是可以持續增加的資本,具有展示價值的身體等同于一件商品,他者則成為了純粹性喚起的對象。不具備“異質性”的他者,不能為人所愛,只能供人消費。
過勞的工作帶來疲憊的軀體和內耗的情緒,和另一個人維系關系,既需要大量的情緒支出,也要面臨關系的額外風險。在dating、situationship之外,更不費力的方式就是將性收縮到自己能夠絕對控制的個人領域,只需要控制自己一個人的身體和情欲。
對性別關系的討論也是一個影響因素。部份“順直”女性在經歷“生理性愛男”與“理智厭男”的雙重矛盾,一方面透過具體的男性總是能夠看到結構性的性別不平等,另一方面依然想與男性而非其他性別發展浪漫關系,因此“生理性喜歡”“荷爾蒙”“激素”都成為了解釋這種矛盾的罪魁禍首。
性退縮到個人的領域,帶來情趣用品的增長。《2022~2023年中國情趣用品行業及消費行為調查分析報告》顯示,我國計生情趣用品的市場規模連續多年呈現穩定攀升態勢,2022年市場規模已達1685.3億元,預計2025年有望達到2081.3億元。
5. 情緒性的身體:療愈消費暴漲,從“功能需求”到“身心靈一體化”
越來越多人認同,身體是情緒的器官,人們越來越信奉“軀體化”的敘事:胃是情緒器官,皮膚是情緒器官,體態是情緒表現,脫發、長倒刺、發炎、潰瘍、胃痛、皰疹、濕疹、失眠、駝背、圓肩、胖瘦、食欲的好壞、濕氣重、免疫力低下都是情緒反應……
過去,身體的疾病很少被歸因到心理疾病,身心靈如今被空前一體化地強調。市面上流行的療愈觀點認為,如果心靈是黑盒,身體被視作“我”能夠直接與心靈、感受溝通的橋梁,通過身體的變化,能夠感知到情緒的變化。從頭到腳都是情緒器官,人們相信,“你不想面對的壓力,身體會先于你表達出來”,身體出現狀況是壓力大的表現。
年輕人更加關注身心靈的緊密結合,瑜伽、普拉提等手段成為自我療愈的方式。除了自我療愈,人們也開始求助于療愈師、療愈產業。研究數據顯示,全球療愈經濟正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到2025年,療愈經濟的市場規模將達到7萬億美元。預計到2025年,中國泛心理健康服務市場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34.5%。
社交媒體也在助力療愈新風潮。在抖音APP上,#心靈療愈話題有超54億的播放量,#聲音療愈話題播放量則超43億,心靈療愈、五音療愈、催眠、自我療愈、頌缽療愈等話題播放量也超億次。
從單點的解決某個身體問題,比如緩解頸椎疼痛、改善睡眠,到整體性地提高身體的機能。用睡眠燈、減壓香薰機,助眠噴霧搭配冥想APP改善情緒,近年來流行的冥想、顯化,把身體的療愈視作情緒調節的一部分,認為和身體建立正面的鏈接,可以實現更好的生活。
參考文獻:
1.甘奇塔諾,M.(2024).服美役:美是如何奴役和消費女性的(張亦非譯).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韓炳哲.(2019).愛欲之死(宋娀譯).中信出版集團.
3.Flegal KM,Graubard BI,Williamson DF,Gail MH.Excess Deaths Associated With Underweight,Overweight,and Obesity.JAMA.2005;293(15):1861–1867.doi:10.1001/jama.293.15.1861
4.BBC:年輕人患癌趨勢上升:一些因素可能解釋了背后的原因,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science-69396435
5.麥肯錫:2024年全球大健康行業的五大核心趨勢,https://www.mckinsey.com.cn/2024年全球大健康行業的五大核心趨勢/
6.社會科學輯刊:劉子曦李榮譽|身體資本:消費社會的身體觀
7.貝恩發布2024亞太醫療健康消費洞察:主動健康管理成新趨勢,Z世代引領潮流https://www.bain.cn/news_info.php?id=1857
8.漫讀漫話:網球與中產的微妙關系:運動、社交與身份
9.上游新聞:我國戶外運動人口占比僅為歐美1/5,登山成為在線旅游新發力點,https://www.cqcb.com/wealth/2019-08-05/1784691.html
10.三聯生活周刊:火遍全網的“抗炎飲食”,真的有奇效嗎?
11.經濟學人2025年1月4日刊,12-14頁,Nip,tuck,lift,plump(注射、微整、拉皮、填充)
12.經濟參考報:“悅己”催生龐大消費市場療愈經濟何以“療”己“愈”人,http://dz.jjckb.cn/www/pages/webpage2009/html/2024-12/04/content_103067.htm
13.騰訊:《2024年度輕醫美消費趨勢白皮書》https://www.100ec.cn/detail--6645569.html
14.酷玩實驗室,搞黃色才是第一生產力?我們可能都誤會OnlyFans了
15.第一財經:運動健身引領二季度健康消費:騎行最火爆,中青年熱衷小球https://www.yicai.com/news/102277604.html
16.Pornhub insights:2024 Year in Review,https://www.pornhub.com/insights/2024-year-in-review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青年志PRO (ID:youthologypro),作者:海豹,編輯:oi
支持一下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