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一覽扶桑,作者:蘇枕書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一覽扶桑,作者:蘇枕書
十多年前,中井書房的主人中井和昭推薦我看井筒和幸導演的電影《無敵青春》(パッチギ,2005年),說有一小段是在他店里取的景。那時我對京都在日朝鮮人群體的歷史幾乎一無所知,也不知無數(shù)次在電影中響起的歌曲《臨津江》對于在日朝鮮人而言到底意味著什么。看完電影,只極粗略地了解到朝鮮半島南北分段的歷史與在日朝鮮人群體成因之間的關聯(lián)。當時看的版本中文字幕翻譯水平欠佳,不少情節(jié)都覺得云里霧里。
柜臺內(nèi)的中井先生
若干年過去,機緣巧合對海東歷史產(chǎn)生興趣,去了好幾次韓國,學了韓語。也曾搭京義中央線到汶山站,換小巴,在濃綠田野間的水泥道顛簸半個小時,來到臨津江站,看到舊臨津橋橋墩上遍布的彈孔與滔滔不息的江水。《無敵青春》主人公松山康介的原型是京都籍音樂家松山猛,他中學時偶然聽到朝鮮中學的朋友唱《臨津江》,大受感動。后將這首歌譯成日文,添了一段歌詞,由加藤和彥編曲,并發(fā)行專輯,便是日本聽眾熟悉的版本,也是貫穿《無敵青春》始終的曲子。
時隔多年,我又重溫了《無敵青春》,如今已聽得懂片中的京都方言。電影53分鐘左右,迷戀上在日朝鮮女生李慶子的松山康介決心自學朝語,推開中井書房的玻璃門,流連于詞典轉(zhuǎn)區(qū),注意到《完璧 日韓辭典》《朝鮮語小辭典》等書;接著選中后者,買好后離開書店。這段情節(jié)前后約半分鐘,也沒有給中井先生鏡頭。當年中井先生跟我說過,這短短的一幕拍了三四個小時。井筒導演曾遍訪京都舊書店,最終選擇在中井書房取景,因為店里光線和氛圍很好。
而轉(zhuǎn)眼間,我與中井先生也來往了十多年。每每去他店里,總能聽他講起一些溫暖的邂逅。比如有來自北京的三口之家,女孩自學日語,后來一直和中井先生保持通信往來,為他一點點翻譯了《京都古書店風景》內(nèi)中井書房的那篇。比如某天來了一位年輕的女子,詢問他一本小眾舊書的信息,說作者是她祖父的叔父。家人已沒有這本書,上網(wǎng)檢索,發(fā)現(xiàn)中井家有,她很高興地買了書離開了。又比如店里來了位客人,愛好吹口琴,聊得開心了就在店里吹奏曲子。沒想到住在附近的一位京大生聽見,被吸引過來,他也會吹,于是二人就開始了即興演奏會。“書本是中介,來到我店里的人就這樣通過書成了朋友。”中井先生笑道。
2012年6月的中井書房,為寫作《京都古書店風景》而上門采訪
中井先生是愛知縣半田市人,1944年生,1967年畢業(yè)于明治大學法學部,進入京都羅姆株式會社(ROHM)工作。這家公司現(xiàn)在是日本著名的半導體上市公司,擁有京都會館的冠名權(quán)(現(xiàn)京都會館又稱“ROHM Theatre”),而彼時還叫“東洋電具制作所”,是一家剛成立十來年、規(guī)模已一千多人的工廠,主要生產(chǎn)薄膜固定電阻器。工廠員工絕大多數(shù)是女性,負責生產(chǎn)線。百余名男性負責產(chǎn)品銷售、開發(fā)等業(yè)務。中井是定期招聘進去的第一位文科應屆生,被分配在總務部,事無巨細地負責廣告宣傳、安全衛(wèi)生、員工運動會等各種工作。東洋電具制作所社長佐藤研一郎為人開明,社內(nèi)曾招收不少在日朝鮮人及受歧視群體出身的員工。因為社內(nèi)女性員工非常多,社長給她們提供了不少福利。當時,社內(nèi)已開辦仁和寺門下的茶道與花道教室,方便女性員工學習——這些在當年對于女性而言是“婚前培訓”(花嫁修業(yè))項目,那時女性結(jié)婚等于自動離職。中井曾受上司指示,去京都的老牌服裝設計學校藤川學園申請在社內(nèi)開辦“藤川學園連盟校”,成立西式裁剪、和式裁剪、手工等部門,方便女性員工下班后學習,學成后可獲得藤川學園頒發(fā)的資格證。至于藤川學園,后幾經(jīng)改組,如今是京都藝術大學(舊稱“京都造型藝術大學”)。中井告訴我:“因為工作性質(zhì),那會兒我要和社里很多女員工來往,為了解年輕女性喜歡的話題、措辭,特地去看了當時非常流行的推理小說《三姊妹偵探團》,赤川次郎寫的,非常有意思。托小說的福,好像確實能跟上她們的聊天了。”
1990年代初期,中井的公司轉(zhuǎn)型,需要更專門的人才。他被調(diào)到公司旗下的小公司擔任高層,但小公司在泡沫經(jīng)濟破碎時代經(jīng)營艱難,他不忍心讓小公司社長為難,遂起了辭職的念頭,開始思考人生下一階段到底該做什么。二十多年的上班族生活的苦樂已充分體驗過,那就做些和之前完全不一樣的自由工作吧,這樣也算“重啟人生”。開舊書店并非一開始就有的想法,而是漸漸萌生的念頭。他很喜歡出町柳附近的善書房,店鋪闊大縱深,仿佛圖書館。
善書堂初代店主竹山磯平1895年2月17日生于靜岡縣浜松市,1909年小學畢業(yè)后進入東京丸善總店洋書部做住店學徒,自學英、法、德語,后轉(zhuǎn)入京都丸善分店洋書部。1924年辭職,進入東京老牌出版社教文館,其后在河原町通與丸太町通交叉路口附近開設京都教文館分店,主要販賣基督教相關書籍。1927年辭職,開創(chuàng)竹山善書堂,1953年,書店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1969年,磯平去世。長子廣之1921年生,立命館大學經(jīng)濟學部畢業(yè),后繼承善書堂,與妹婿竹山勝共同經(jīng)營(前田菊雄《古本屋人脈記10 京都卷》,《日本古書通信》第654號,1983年)。
善書堂的廣告
1990年,廣之去世,勝以廣之嗣子的身份繼承店鋪(日本養(yǎng)子制度中常見的模式,兄長可與弟弟結(jié)成民法上的養(yǎng)父子關系)。店里還經(jīng)營非常少見的“古書當鋪”生意,多有著急用錢的學者把自己的藏書拿到店里當?shù)簦蘸笤仝H回來。所以店里常年擺滿品相、版本均稱一流的書籍。在《京古本屋往來》上見過善書堂的廣告:“突然要花錢!這種時候,又不想放手藏書的各位,請考慮本店。”善書堂與出町柳商店街有名的紅豆糯米點心鋪“雙葉”隔街相望,早年路過出町柳,我也總喜歡進去轉(zhuǎn)轉(zhuǎn),印象中學術書很多。2014年9月末,善書堂宣告閉店。如今,書店舊樓已改造一新,成為窗明幾凈的補習班。
出町柳的點心名店“雙葉”
辭職前,中井花了好幾個月時間在京都市內(nèi)逛舊書店,思索自己理想中的舊書店要素。“家人比較難理解我為什么不想繼續(xù)做上班族,因為就算不升遷,也能拿固定工資平安到老。后來我?guī)拮尤チ艘淮紊茣茫f我也要開這樣的舊書店。妻子就這樣被我說服了。也好在當時兒女都已念大學。”
要成為舊書店主人,光有家人同意和資金積累還不夠。在1990年代,開業(yè)條件比現(xiàn)在更嚴苛。據(jù)中井回憶,首先需要向轄區(qū)所在地的警署申請“古物商許可”,即營業(yè)執(zhí)照。除了提交個人簡歷、舊書店經(jīng)營計劃之外,還要簽署“誓約書”,承諾自己沒有犯罪歷史、不是暴力團成員等等。其次,需要得到附近舊書店的許可,即被同行前輩接納。舊書店與一般行業(yè)不同,一條街上不忌諱多開幾家,反而多多益善,形成“古本街”才最熱鬧。因為舊書店搜羅的書籍各有側(cè)重,客人逛了一家還會逛另一家。再次是需要同行的推薦信,非常傳統(tǒng)的“保證人”模式。中井的保證人是萩書房初代主人井上恭治,那時他和恭治全無交集,碰巧從前的某位部下和恭治長子賢次住得很近,賢次便從中牽線。后來,中井與萩書房家一直保持深厚的友誼。此外,有實體店鋪也是必要條件。到本世紀初,這些條件已放寬不少,只有網(wǎng)店而沒有實體店的舊書店主漸漸變多。
中井選中的店面在二條通與川端通交叉路口以東,一直向東走就是平安神宮和岡崎公園,相距不足千米。這里原先是一家小超市,鋪著質(zhì)地上乘的防水防滑地板,天花板上有三排日光燈,每排兩列——經(jīng)中井先生這番解釋,仿佛想象超市往昔的光景。“印象中舊書店光線都偏暗,我理想中的舊書店光線要明亮一點,這個燈管很好用,現(xiàn)已停產(chǎn),很難買到能更換的。書架之間的過道也要足夠?qū)挸ǎ退阕喴我材茌p松進來。”三十年過去,回憶起當時布置店鋪的構(gòu)思,中井滿臉笑意。他說,1995年那會兒,東側(cè)隔壁有一家“西北書房”,再往東走幾步,還有一家“奧書房”。兩家店主都歡迎他的加入,“書店開張那天,沒什么客人來。那時也不像現(xiàn)在,有很多宣傳手段。幸好附近有這兩家店,他們跟常客介紹了我這兒,慢慢地人就變多了。我從一開始就很幸運”。
西北書房的初代主人鹽谷寬二1910年生于神戶,家里從事印刷業(yè)。就讀于大阪商科大學高等商科部,學生時代結(jié)識竹中恒三郎——大阪商科大學的前輩,1930年因違反治安維持法被檢舉,后退學、加入日本共產(chǎn)黨,在大阪市內(nèi)開舊書店,戰(zhàn)后成為黨內(nèi)高級干部。畢業(yè)后參與共產(chǎn)主義運動,1933年至36年間被捕入獄,后來就任最高法院法官(最高裁判事)的色川幸太郎是他的辯護律師。出獄后在神戶開舊書店,但遭遇1938年7月初的阪神大水災(谷崎潤一郎《細雪》對這場水災有細致的描述),同年移居京都,在戰(zhàn)時的緊張空氣中為幾個左翼進步學生團體提供過各種禁書,戰(zhàn)后仍積極參與左翼運動。1986年病逝,其子鹽谷寬(1933年生)繼承店鋪。在中井的回憶里,西北書房的二代店主每天都在店里埋頭閱讀哲學書,“非常典型的舊書店主人的樣子”。不過他們比鄰營業(yè)的時光并沒有很久,據(jù)說那時舊書店生意整體都不太理想,西北書房便撤出了市場。
奧書房主人奧淳一1947年生,大阪府岸和田市人,畢業(yè)于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1985年8月自美術出版社紫紅社獨立,在東山區(qū)古門前通附近開設書店,專賣美術類新舊書籍。1992年4月搬到二條通的新址,后來又搬走,如今仍在東山區(qū)古門前通開店,主頁說明是“專營美術類古書”,“超愛貓貓狗狗的京都古本屋”。
我2009年秋來京都時,西北書房早已不在,換成了一家“水明洞”。店主木下茂森1934年生,1977年8月在修學院附近開店,專營美術書與古籍。次年搬到三條大橋西側(cè),那時廣告里強調(diào)的店鋪特長是“陶瓷器、書畫、漆器、木工、金工、染織、玻璃器”等等,后來才搬到中井書房東鄰。與中井書房整然有序的氣質(zhì)不同,水明洞店里堆滿了書籍、美術品,穿行其中得非常小心,以免磕碰了什么。中井書房西側(cè)隔壁還有一間鋪面,房東先后開過便當?shù)旰陀螒驒C店,生意都不太理想,不久便放棄了。整理游戲機店時,有好些玻璃柜不容易處理,令房東相當頭痛。恰好水明洞主人當時進了一大批古美術品,干脆把這間鋪子也租了下來,玻璃柜正好放東西,如此房東也非常滿意。中井書房的柜臺后也有一些玻璃柜,是從超市繼承而來,放著一些用于展示的版本。非常幸運,《京都古書店風景》也被他放在玻璃柜里。2008年3月,水明洞二號店正式開張。在很多人的記憶中,中井書房夾在水明洞的兩間店鋪中間,連正門上方的招牌都是共用一個長燈箱。“那燈箱是以前超市留下的,我先用了一半,后來便當?shù)暧昧硪话耄髶Q成游戲機店,又換成水明洞,大家都盡可能利用已有的材料。”中井先生告訴我。
柜臺后貯書的玻璃柜,中井先生說本來是超市的柜子
2015年,水明洞主人病故,家人低價處理了若干藏書和美術品,于同年7月底關閉了兩家店面。如今,中井書房東鄰是一家理發(fā)店,西鄰是一家烏冬面店,昔年這一帶隱然而成的古本街氣氛早已蕭條冷落。稍可安慰的是,曾在水明洞打工的店員行友俊麿后來開設了專營古籍、名人尺牘的古書店“榊山文庫”。行友是廣島某神社家的子弟,1980年代初生,京大畢業(yè),擅長書法、篆刻。榊山文庫有不少京大學者的舊藏,我曾在他家買到過狩野直喜書簡和平岡武夫舊藏書,他與百瀨周平等古籍同好還合辦過一陣圖書目錄,叫《蟲之聲》。
2025年2月的中井書房,東側(cè)現(xiàn)在是理發(fā)店,西側(cè)是烏冬店
為了構(gòu)筑理想中的舊書店,中井花掉了上班族時代的許多積蓄,“連高爾夫會籍都賣了”。他給我看過兩張1996年2月29日拍的書店照片,果然西側(cè)緊挨著便當?shù)辏瑑杉夜灿谜信茻粝洹5陜?nèi)插架整然,柜臺前有一株茂密的綠植,柜臺內(nèi)配置當時京都舊書店業(yè)界尚未普及的臺式機電腦。
1996年2月29日的中井書房,隔壁還是便當?shù)辏ㄖ芯驼褦z,感謝中井先生惠賜資料)
1996年2月29日的中井書房內(nèi)景,柜臺前是朋友送的盆栽,據(jù)說后來一直長到了天花板(中井和昭攝,感謝中井先生惠賜資料)
書架間的過道很寬敞,輪椅的確可以從容通過。“最近老了,實在懈怠,過道也開始堆書箱了。”他笑道。許多舊書店都會在店里堆放裝滿書的紙箱,客人往往要側(cè)身才能通過,這并不是中井先生理想中的舊書店模樣。
中井書房今景,書架整潔依舊。但中井先生抱歉說,最近年紀大了,不能及時收拾書,不得不在地上堆書箱。以前絕不會這樣,因為過道一定要保證輪椅能進來
店里靠墻兩列書架,當中兩排,每排兩列,相對兩列頂端均有垂直于書架的防震支撐桿。這些書架都是中井向丸善書店事業(yè)部訂購而得,從寬度、高度、材質(zhì)、顏色等均有充分的考量,并由丸善的人上門安裝。
中井書房今景,書架上方的防震支撐桿也是向丸善書店事業(yè)部訂購而得
“舊書整體狀態(tài)沒有新書那么好,若書架顏色太亮,會襯出書灰撲撲的狀態(tài)。但書架顏色也不能太深,這樣店里的氣氛也不夠明亮。最后我們決定用這種褐色書架,隔板用奶白色。”中井道。他又提醒我看書架最下兩排,隔板非與地面平行,而是呈一定角度,可使書脊略微朝上,方便與客人的視線相接。“這也是丸善家書架的貼心之處,一般新刊書店會更注重顧客體驗,關照各種類型的顧客需求。”經(jīng)他這么說,后來去丸善書店,留意到店里書架最下兩排確實都略微向上。
中井先生請丸善書店事業(yè)部做的書架,最下面兩排與地面呈一定角度,方便讀者看清書脊
1995年1月17日,發(fā)生了阪神淡路大地震,關西地區(qū)不少舊書店受到影響,神戶舊書店損失尤其嚴重。同年4月,中井的舊書店仍按計劃開張,并特別為書架做了防震處理。那是經(jīng)濟蕭條的年代,舊書業(yè)界也因網(wǎng)絡興起、讀書群體減少而呈現(xiàn)衰退態(tài)勢,同行起初對離開大公司、投身舊書店的中井頗覺不可思議,當他是怪人。京都古書公會的前輩在審核中井的入會材料時也頗為謹慎,理事長(吉村大觀堂二代主人)和副理事長(京阪書房三代主人阪?zhèn)}三郎)專門面試了他,當然見面后一切順利。中井一開始就在招牌上寫“藏書一代”,意思是不執(zhí)著將店鋪傳給下一代,只在自己活著的時候盡情參與舊書流通。
“藏書一代 中井書房”
紀田順一郎《讀書的整理學》(読書の整理學,朝日文庫,1986年)云:“所謂藏書一代并非感傷,而是一種諦觀,一種徹悟。也就是說,藏書家不拒絕在死后讓自己的書籍一冊一冊進入其他藏書體系,重新煥發(fā)生機。甚至可以說,這才是藏書這種可哀的行為唯一的救贖。”大概可以作為中井“藏書一代”宣言的注釋。開店伊始,他就請朋友設計了店標:打開的書,兩只交握的手,意味著人們通過書籍發(fā)生聯(lián)結(jié)。
開業(yè)之初請朋友設計的店標
1998年,插畫家、舊書店愛好者池谷伊佐夫出版了《三都古書店手記》(三都古書店グラフィティ,東京書籍),中井書房和水明洞都收入其中。書里這樣介紹中井書房:“95年4月告別上班族而開業(yè)的新店。國語、文學、歷史等文科類日本書搜羅齊全。店內(nèi)很整潔,地板上不堆書,對主人的這些講究很有好感。定價也極其良心,非常推薦的一家店。”池谷經(jīng)典的書店俯瞰解剖圖里,入口處畫著貼紙,說檐下有燕窩,“小心燕子”,池谷評價,“可以感受到店主的性格”。柜臺里的中井正在修理和刻本,柜臺前那盆綠植還在。畫中仔細標注了各架分類,西側(cè)靠墻的是有書法、川柳、俳句、建筑、園藝、植物、語言學、國語學等等,中間偏西的架上有短歌、外國文學、辭典——正是《無敵青春》里松山康介流連的書架。
中井書店的100日元一口價書區(qū)
三十年間,雖然架上書籍已更替了不知多少,但各架圖書仍如當初那般分類明確。辭典、語言學、歷史學、宗教學架上關于中國與朝鮮半島的研究書格外多。本地中國學研究素有傳統(tǒng),學者眾多,相關藏書也大量流入市場。不過專門搜羅朝鮮半島資料的舊書店并不多見,我問中井為何會對朝鮮半島相關資料如此關心,他告訴我,剛開店沒多久,京都朝鮮中學的一位在日朝鮮人老師就來店里,強烈建議他多收一些朝鮮半島文史類資料。碰巧后來有一位收藏了大量朝鮮史料和研究書的老先生要處理自己的藏書,問了好些機構(gòu),沒有地方愿意接收。那位朝鮮中學的老師便把老先生的藏書介紹給中井,從此中井書房就有了朝鮮文史專區(qū)。
朝鮮半島文史類專區(qū)
還曾有一位《產(chǎn)經(jīng)新聞》的記者,經(jīng)常來店里逛。有一天對中井說,你這兒沒見有什么文娛類的書,我給你一點吧。隔天就把自己的藏書拿到店里,幫中井上了架,自然也不要錢。“那后來我這兒就一直有文娛專區(qū)。”中井道,“只要開辟了一個專區(qū),同類型的書便會自動聚集過來。客人們來店里看一圈,哦,你這里原來有這些書,我也有,那下次就會想著賣給你。都說人會被書召喚而相聚,其實書也會召喚書。”
二十多年前,一位中國學者來到中井店里,問他有沒有興趣向中國各大學圖書館贈書。鑒于當時中國不少大學較缺乏日本圖書,日本財團1999年起推動該項目,通過公益財團法人日本科學協(xié)會,呼吁日本各企業(yè)、大學、研究機構(gòu)及個人捐贈中國大學圖書館需要的日文書。這位中國學者當時在京都大學工作,如今在同志社。中井欣然同意。與大學等機構(gòu)圖書館往往在藏書剔舊時大量放出一批的模式不同,中井是幾乎每月整理出五至十箱日文書,郵寄至日本科學協(xié)會接收贈書的書庫,二十余年從未間斷,累計贈書量甚至超過不少大學圖書館。據(jù)日本科學協(xié)會的公開數(shù)據(jù)可知,截至2020年,該項目已向中國各大學圖書館捐贈超過380萬冊圖書。中井給我看過捐贈圖書時得到的獎狀和感謝信,厚厚一大疊。
許多次,我都感嘆過中井的收納整理術。架上書籍自不必說,一直分類明確、干凈整潔。許多舊資料也一絲不亂,比如他保留著與客人的大量通信及郵件的打印件,想起某件事,總能迅速從抽屜或柜子里翻出相應的資料給我看。他愛拍照,相冊里存著許多客人的留影。2015年秋,把《京都古書店風景》送給他時,他給我拍過一張在店里捧著書的紀念照。十年后的某天,我和從周去店里小坐,中井笑瞇瞇翻出那照片給我們看。一瞬間有些不好意思,為那時自己無知無畏的笑臉;又仿佛感受到流逝的時光如沉靜的河水漫涌上我的身心,有一些微醺的快樂與感慨。許多人離開了,留下的人們都老了,適應著無情的變遷與種種新的誕生。
經(jīng)營舊書店不是一件雅致的工作,而是十足的體力勞動。十多年前,我也曾浪漫化過舊書店主的生活,以為置身書山、悠然讀書、邂逅各色讀者便是全部。十余年間,我見證了熟悉的舊書店的消失,經(jīng)歷了更多舊書店主人的衰老乃至離世,看到了堅持下來的人們以怎樣日復一日的辛勞維持舊書店的運營。三年前,中井因體力及健康問題,不再參加五月初的春季書市,最近剛剛退出了參加了幾十年的“京書會”(京都古書公會旗下的同好會)。他總說,自己最初根本沒打算堅持三十年,沒有買房而一直租房開店,也是為了能隨時抽身撤離。開店后的收入與上班族年代自然不能比,他的舊書定價一如池谷從前說的“極其良心”,還經(jīng)常打折、贈書。“書最好的歸宿是去需要它的人那里。”為了節(jié)省開支,他從未雇過店員,所有事務都一力完成。家人對這種狀態(tài)大概也有些不滿。我曾問過有點尖銳的問題:“您后悔過么?”
“那沒有啦。”他臉上是一貫溫厚的笑容,“這是我喜歡的事,我充分地享受了。”我總能在他身上感受到如今日本少見的、過去時代才有的人情。他收書時會留意收集一些孩子喜歡的小玩具,送給住在附近、早晚路過店門口的孩子。“孩子們很喜歡,但也很謹慎,有個孩子嚴肅地說,‘媽媽講不能拿不認識的人的東西’。我跟她說,我是這家舊書店的爺爺,你們天天都路過這兒,不算不認識。這是我的名片,你們可以帶回去給爸爸媽媽看,這樣拿小玩具就沒問題了。”他笑道,“孩子們很高興,收下了小玩具和名片。”他也會給孩子們準備萬圣節(jié)糖果,在這高齡少子化日益嚴重的街道。
年屆八旬的中井先生仍親力親為上門收書,這是他最近新收的書,裝在柑橘紙箱內(nèi)
2025年2月中旬,趁著假期,我和從周去了幾次中井書房,有意識地多拍點店里的照片,多聽中井講點過去的故事。元宵節(jié)那天,玻璃門外飄著雪,我們圍坐在柜臺旁的暖爐跟前。忽而玻璃門上風鈴響動,有客人進店,一位游客模樣的女士。她與中井很熟絡地打了招呼,看起來是熟客。我正打算起身讓出柜臺前的空間,中井笑對我:“她也是中國來的。”又對客人道:“這位是寫那本書的中國作者。”那位女士很高興,說她喜歡京都,每年總來小住,每次都會到中井書房。“他和我父親一樣年紀,我看到他總覺得非常親切。雖然我不怎么會說日語,但我有在學著讀日文書。”她道,“我這次來,就是想為中井先生泡一杯茶。”她取出隨身攜帶的小茶壺和小茶盞,還有一包金駿眉。我和從周因而也有幸一起喝茶。女士還給中井好幾張自己的書法作品當作小禮物,寫著李白的的詩句與蘇軾、歐陽修的詞句,因為她之前發(fā)現(xiàn),店里有不少日本的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井詢問了每一句的含義,隨后非常愛惜地把作品收在玻璃柜里。
中井書房門外,三十年不變的風景
“因為一直有這樣的客人來店里,所以我才能堅持三十年。我只做‘藏書一代’,對財產(chǎn)、身后事等等毫無執(zhí)著。我最想珍惜的便是眼前的人和事,眼前的一切。”他微笑道,“我在店里遇到了許多非常好的客人,他們教給我很多寶貴的知識,讓給我很多非常寶貴的書籍。這些書經(jīng)我這里中轉(zhuǎn),踏上新的旅途,這讓我充滿感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一覽扶桑,作者:蘇枕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