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影院,天美传媒97a∨,天堂av,国产精品免费大片

2025-03-25 08:13

好久沒看到,這么好哭的紀錄片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新周刊 (ID:new-weekly),作者:羅嶼,編輯:尤蕾


2023年,89歲的高秉涵從臺灣啟程,執行他最后一次運送骨灰的任務。有人說,他如同一位“靈魂擺渡人”——30余年來,不斷往返于海峽兩岸,把近200位臺灣老兵的骨灰抱回故土。埋葬老兵的公墓多在半山腰,路遠難行,他和妻子常常要靠當地人帶路才能找到,然后一壇一壇把骨灰抱下山。


高秉涵之所以不辭勞苦帶眾多老兵骨灰回家,是他同樣感受過淺淺海峽卻咫尺天涯的苦楚。


出生于山東菏澤的高秉涵,已經在臺灣生活了大半生。時至今日,他仍清晰地記得,自己與母親在家鄉分別時的那個清晨。


那是戰火紛飛的1948年,母親忍痛把年僅13歲的高秉涵送上南下的馬車。少年高秉涵只因低頭多吃了一口石榴,馬車倏然轉彎,再抬頭時,母親的身影早已消失不見。他也因此錯過了今生望向母親的最后一眼。


“從那時起,我這一生就從來不吃石榴”。高秉涵的聲音悠悠地穿透銀幕,在福建省海峽民間藝術館的展廳中回蕩。2025年3月,這里正在舉行“家書兩岸·思念成海”展覽,作為第二屆海絲紀錄片大會的子活動,展覽以此前在兩岸熱播的人文紀錄片《兩岸家書》為依托,講述兩岸同根同源的史實,呈現無數普通人在時代巨變中的歲月滄桑與離合悲歡。


“如果菏澤是在廈門的話,可能我比他逃得還早”


高秉涵日復一日地運送骨灰,某種程度也是在償還內心的虧負。


當年,他孤身來到臺灣,流浪、乞討、求學、從軍,最后成為一名律師。1963年,在金門擔任軍法官時,他受命經手一件陣前逃亡案。犯案的士兵是廈門人,逃走的理由是想游泳回家,給生病的母親送藥,怎料海流又將他沖回到金門。


海峽,亦是跨越不過的天塹。高秉涵又何嘗不是面對同樣的處境?他掉著淚簽下死刑判決,帶了一瓶高粱酒,幾樣鹵菜,送逃兵最后一程。身為人子,二人相顧無言。高秉涵在心里說,“如果菏澤是在廈門的話,可能我比他逃得還早。”


那晚,軍營中的那聲槍響,成了高秉涵縈繞一生的心結。而對母親與家鄉的思念,亦如一根刺,深深扎進他的心里。


1979年,高秉涵終于等到了一點希望。1月1日,《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呼吁海峽兩岸實行三通,即通航,通郵,通商,結束軍事隔絕對峙狀態。臺灣當局雖采取“三不政策”阻隔,卻擋不住民間往來的暗流,來自臺灣的一封封家信,通過香港轉寄等渠道不斷抵達大陸。


同年8月,高秉涵在去西班牙參加國際會議期間,鼓起勇氣給母親寫了一封家書。這封信從歐洲寄出,經過美國,轉了大半個地球到達大陸。一年之后,高秉涵收到家人回信,原來就在他寄信的前一年,母親已經離開人世。得知這個消息的高秉涵,此后又苦等了10余年,終于在1991年,經過層層手續,回到了闊別43載的菏澤老家祭拜母親。


而同他一起回來的,還有老友桑順良的骨灰和遺書。年輕時,高秉涵只覺得桑順良很怪,“一個帥哥,但是任何人給他介紹女朋友,他都不接受”。直到晚年患重病,桑順良才向高秉涵和盤托出,自己在家鄉早有戀人,名叫肖娟娟。他同時托付給高秉涵一封信:“親愛的肖娟娟,你是否早已結婚生子?這是一封寄不出去的信,也算是我最后的遺書……”


回到菏澤的高秉涵費盡周折,終于在城西北的肖老家村找到肖娟娟。老人一生未嫁,她摸著骨灰壇上愛人的照片,眼淚滾落,眼里卻又帶著笑……第二天肖娟娟穿上大紅嫁衣,與桑順良的骨灰拜了堂。幾個月后,她離開人世,二人合葬于菏澤田野間。


“終其一生,對你我都不會做第二人想”


比桑順良、肖娟娟幸運,《兩岸家書》中另一對青梅竹馬卻同樣分離多年的愛人,最終等來了相聚的一天。


1982年春節剛過,臺北大雨,湖北籍退伍老兵王德耀冒雨在溪邊釣魚,只見一人在水中沉浮,原來是同鄉“向君”。“向君”把一路叼在嘴里的塑料袋遞給王德耀,吵嚷著讓他請客。塑料袋內的書信雖無落款,王德耀卻知道:“一定是她,谷香!”


這一年,是王德耀與結發妻子劉谷香分離的第三十三年。


1948年,武漢國民黨軍接到南京方的整訓命令,王德耀匆匆返回浠水老家與新婚妻子劉谷香相聚,短短十日后,他離開家鄉,先隨部隊前往南京,后又隨潰敗的國民黨軍隊撤退臺灣。離開時,他只帶了妻子的書信、合照,還有一本手寫詩集《綠窗閑草》。


未曾想,此后幾十年,王德耀再沒得到妻子的任何消息。他一遍遍讀著《綠窗閑草》,將思念傾入筆端,但是滿腔深情卻只能裝入信封,鎖進抽屜。耳聞大陸歷經風雨,王德耀甚至不免憂郁,劉谷香能否抵御命運的風暴,她是否已如落花般香消玉殞?


直到《告臺灣同胞書》發表,書信成為兩岸再續情緣的重要橋梁。


此后的某天,在浠水同鄉拍攝的寄給大陸親人的照片中,王德耀悄然入鏡。照片從美國輾轉到浠水,被劉谷香一眼認出。徹夜難眠的她,含著淚寫下六首無題詩——“青鳥幾時探客訊,白頭何處寄征衣。年來多少傷心話,付與愁鵑帶血啼……”,在1982年的春節送到王德耀的手中。


自此,王德耀與劉谷香開始通過書信頻繁往來,后者甚至曾在一天收到對方21封來信,最長一封高達2萬字。王德耀在信中寫道:“終其一生,對你我都不會做第二人想。”


只是,面對愛人的深情,劉谷香卻有苦衷。此時的她,已經歷了兩次改嫁、兩度喪夫。“哪知你是個多嫁的夫人!”得知情況的王德耀一時難以接受,回信給劉谷香:“除了正常通信以外,別的就不必細談了吧!”


王德耀并不知道,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劉谷香恰是因他赴臺而成了矛頭所指,幾次自殺未遂。飽受歧視不堪重負的她,被迫改嫁。兩任丈夫離世后,獨留她一人拉扯四個孩子長大。


最終,得知真相的王德耀懊悔萬分:“我占有了你的青春,卻使你受到幾十年的巨大折磨,我是一個罪人啊!”而這,也堅定了他回鄉的決心。只是,身為單身榮民的王德耀受到嚴格管控,離島申請一再被駁回。這一時期,許多與王德耀有著相似命運的老兵再也無法忍受長期的困頓和等待,有些人甚至走上絕路。


王德耀用一年時間上下奔波,放棄退伍金,擺脫榮民身份,經歷繁復的手續,成為一名持有執照的廚師。1984年7月27日,他變賣所有家產,加入旅行團離開臺灣,前往泰國曼谷。在曼谷,他發了一封電報給故鄉的老伴。


旅行團的回程經停香港,王德耀設法取得了旅行證件,隨后悄悄離團,獨自從香港前往廣州,再飛往武漢,終于在劉谷香60歲生日來到之前,撥通了浠水老家的電話……自此,兩人結束了長達三十七年的分離,終得團圓。


“每一封家書后面,都代表那個時代千百萬家庭的共同命運和共同情感”


《兩岸家書》播出后,有臺灣網友感慨,王德耀的故事和自己的表叔公一模一樣。“終身未娶的表叔公開放后回老家探親,留在大陸孤身帶一子的表孃,迫于現實再嫁生四兒女,臨別時表孃苦苦抓住表叔的衣服大哭,打動了現任放手成全他倆。而今,二人都化為塵土,在故鄉云南寂靜的鄉下,永不分別。”


只是,并不是所有的重逢,都能換來余生的相守。就像片中,生活在東山島銅缽村的林秀春,只能在苦盼多年后,接受丈夫謝亞和已在臺灣另娶的事實。


1950年,一路潰退的國民黨軍隊為補充兵力,在福建沿海四處抓壯丁,其中就包括距離澎湖直線距離只有98海里的東山島。僅兩百來戶人家的銅缽村,有147名男丁被抓去臺灣,謝亞和便是其中之一。


臨走前,謝亞和給林秀春拋下一枚銀元。往后余生,林秀春撫養子女老人,一人扛起養家重任。再苦再難,她都沒有花掉銀元。因為那是丈夫留給她的信物,他對她說:“等我回來”。


1987年,臺灣當局開始允許民眾前往大陸探親,謝亞和回到家鄉,腿腳不便的林秀春幾乎是爬著見到了丈夫,以及,丈夫身邊的女人。


此后,每次回東山島,第二任妻子都和謝亞和寸步不離。直到去世,林秀春、謝亞和也沒有單獨相處的機會……


也許,就像林秀春咽下苦楚無奈說出的那句“不怪你,是歷史造成的”。在風雨飄搖的大時代里,個體的選擇,很難粗暴地用“對”與“錯”評判,每個人都是被亂世裹挾著前行。


而個體命運,終究是時代的投射。作為紀錄片總導演的洪雷,就曾在參與單向空間舉行的創作分享會時提到,《兩岸家書》以家書為載體,但其背后,“是以歷史、時代為綱”。作為聯合總導演的張釗維也表示,“每一封家書后面,都代表那個時代千百萬家庭的共同命運和共同情感”。


“我們彼此間需要情感,而不僅僅只有情緒”


洪雷和張釗維,分別在大陸和臺灣成長,祖籍卻都是福建晉江。3年前,洪雷在福建閩臺緣博物館,看到正在籌備中的、收集了1000多封兩岸之間書信來往的家書展,大受震撼,隨即萌生了以家書為載體講述兩岸故事的想法。


他找到張釗維,組建了一支由兩岸創作者共同參與的團隊。此后,大家翻閱了大量大陸和臺灣專家學者的書籍,多次走訪中國閩臺緣博物館、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等多個文化場館,收集到12000多封家書,從中挑選了約20個案例,近50封信件。


《兩岸家書》的歷史背景,則聚焦于大陸移民開發臺灣時期、日本殖民統治臺灣時期、臺灣光復初期和兩岸民眾分隔時期,時間跨度從清代直至當下。“我們想把臺灣這三四百年的歷史和發展脈絡給大家講清楚,臺灣同胞在日據時期被迫改用日本人名字,戶籍要改,國籍要改,他們怎樣反抗,光復以后又經歷了什么?”在洪雷看來,這也正是他們拍攝影片的一個初衷,“兩岸同屬中華民族,經歷共同的時代風云變幻,但也還是有所不同。我們彼此間需要情感,而不僅僅只有情緒。”


隨著一封封家書被“開啟”,年輕觀眾顯然找到了情感共鳴——他們在評論區說,“好像重新理解了‘鄉愁’這個詞的含義”;而在彈幕中,“回家”二字則悄然刷屏。


至于片中出現的人物,有早期臺灣的拓墾者張士箱,有執著于以筆墨為臺灣存續中華文脈的《臺灣通史》作者連橫,有躊躇滿志赴臺主持省立編譯館的語言文學專家許壽裳,有“寧可失去故鄉”也“不要做一個無國籍的孩子”的寄居北京的臺灣少女林海音……但更多的,是如高秉涵、王德耀、劉谷香這樣的普通人。比如,作為土生土長的臺南人,因不堪忍受日本的殖民統治帶著全家定居北京的梁永祿;比如,協助收轉兩岸同胞1萬多封尋親家信,并將自己在香港軒尼詩道德興大廈中60平米的小屋開放給離散家庭團聚的田圻暢……這些洪流之下的平凡人,卻在努力做著不平凡的事情。正如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汪毅夫所說,《兩岸家書》每集雖只有40分鐘,“展示的卻是無數普通民眾的生命史”。


而洪雷覺得,正是這種記錄與展示,這種對歷史細節的爬梳,讓主創團隊發現,那些借由一封封家書串聯起來的人們并未真正遠去,“他們的痛,他們的淚,他們的困惑和熱愛,我們可以感同身受。歷史,于是有了一張張具體的臉。”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hezuo@huxiu.com
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贊賞
關閉贊賞 開啟贊賞

支持一下 ??修改

確定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碑店市| 永靖县| 长春市| 通州市| 永州市| 开封市| 华安县| 绥宁县| 望谟县| 南乐县| 宝鸡市| 安顺市| 济南市| 固始县| 分宜县| 苏州市| 崇信县| 井冈山市| 简阳市| 丰镇市| 昌平区| 获嘉县| 盱眙县| 友谊县| 南安市| 辽源市| 泾川县| 云和县| 伊金霍洛旗| 西平县| 阜阳市| 定州市| 个旧市| 枞阳县| 兴隆县| 精河县| 增城市| 永康市| 本溪| 甘孜县| 明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