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穆勝咨詢,作者:穆勝,題圖來自:AI生成
本文來自:穆勝咨詢,作者:穆勝,題圖來自:AI生成
汽車產業競爭激烈,卷價格、卷產品、卷公關、卷流量已經是常態,而為了生存發展,大廠們卷組織的動作也從來沒有停下。
近日,網傳某頭部車企更是下達“最強裁員令”,且直接將最核心的智駕部門裁員30%,手起刀落,讓人目瞪口呆。
一、上岸先斬意中人?
該企業于前不久才發布了其研發成功的智駕系統,而如今就傳出了裁員智駕部門的消息,難免讓人聯想到“上岸先斬意中人”。
經相關媒體證實,該企業早在2023年就在智駕上悄然發力,投入了4000多名研發人員,組建了3支團隊進行賽馬。三支團隊采取了無雙休、無春節的方式全力沖刺,這才有了該大廠三套高、中、低版本智駕系統的量產上線。
據悉,此次裁員的是三個團隊中的低階智駕團隊,與此同時,該大廠的中高階智駕團隊依然在招聘。
在經濟寒冬里,裁員屢屢發生,并不稀奇,但這個事件卻很典型,它體現了企業在用人思路上的明顯變化——雇傭兵模式。
以前的說法是,90后、00后員工相對實際,不接受企業的PUA,習慣于計算投產比,看回報當牛馬,絕不付出超過工資的努力。但另一方面,在傳統用人思路里執著的企業卻要員工先投入超額努力,證明自己的能力,證明自己對公司的歸屬感,再給予足額的回報。這樣一來,雙方就僵住了,誰都不舒服,于是勞資矛盾時有發生,雙方都屢有抱怨。
但新生代員工的變化是不可逆轉的,企業必須得讓自己“自洽”。這個大廠的做法可能體現了某些企業的思路——既然員工普遍不會對公司產生歸屬感,那我們就談談生意,我作為甲方給出交付標準,你們作為乙方來推動項目,最后,按標準驗收,我們之間的雇傭關系也自由靈活。
換言之,這家企業在招聘智駕團隊時,就把這個項目做了一個“內包”,找的就是能把產品做出來的雇傭兵團隊。而這個低階產品上線后,模型已經搭建完畢,剩下的就是用數據來喂養、迭代模型,以及一些日常的運、維、應急工作,完全不需要開發期里的大規模團隊。
殘酷的是,這家企業在招聘這些智駕員工時,可能就已經算好了讓他們離職的日期。相當于大家談了一場“有保質期的戀愛”。
員工算投產比,企業也算投產比,員工短期選擇,企業也短期選擇。這算是魔法打敗魔法嗎?推演棋局應該是這個路數,但怎么聽來,都有點冰冷的感覺。
二、人才短期時代
為了說明人才市場的變化,這里要引入穆勝咨詢的一套指標公式。員工有效業績產出期,即員工產出正常績效的周期,可以用如下公式來衡量:
新員工融入期,也就是從新員工入職公司到可創造合理業績之前的時長,可以視為員工的“預熱時間”,也可類比游戲中發大招之前的“前搖時間”。
員工進入公司,開始了解公司、理解崗位、嘗試貢獻,有一個預熱的過程很正常。事實上,企業通過各類培訓、帶教來讓員工快速融入,就是在嘗試將新員工融入期壓縮到最短。可別小看了企業這段時間的浪費,一是企業人工成本照付,但沒有收獲應該得到的績效;二是員工在融入期如果無法有效產出,就可能主動或被動流失,這又導致了招聘成本上升。
穆勝咨詢的《2024中國企業人力資源效能研究報告》顯示,新員工融入期逐年上漲,已經增長至12.1個月,達到近四年的最高(如圖1)。我們進一步研究發現,經濟寒冬影響了員工心理的穩定性,導致他們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在新的工作崗位上進入狀態。
圖1:新員工融入期變動趨勢圖 資料來源:穆勝咨詢《2024中國企業人力資源效能研究報告》
所謂“員工職業倦怠期”,是員工從入職到進入摸魚劃水狀態的時長,可以視為員工的“保質期”。事實上,絕大部分員工都會從“熱血沸騰”階段進入“職場混子”階段。
當員工產生倦怠狀態后,可能馬上離職,也可能會拖一段時間,但無論如何,TA的心已經不在崗位或公司里了,自然也不可能產生正常績效。很多企業裁員也是依據員工是否產生績效,認為既然該員工沒有產出或是效率低下,那還不如裁掉來得痛快,這樣對大家都好。事實上,大多數企業的裁員除了考慮經濟寒冬,更是在主動進行人才汰換,顧忌的就是“員工職業倦怠”的狀態。
“員工職業倦怠期”很大程度上體現了社會的浮躁程度。我們調研數據的結論顯示,樣本企業的平均職業倦怠期在2024年已經處于2.8年的相對低點,而這項數據在2020年一度達到3年(如圖2)。
圖2:員工職業倦怠期變動趨勢圖 資料來源:穆勝咨詢《2024中國企業人力資源效能研究報告》
結合員工職業倦怠期和新員工融入期兩個指標,我們可以發現員工有效業績產出期在迅速縮短。2024年,這項指標已經來到了1.8年,處于相對低點(如圖3)。事實上,從2022年開始,這項數據已經下落到一個穩定的量級。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判斷,企業當前雇傭一個員工,能獲得他有效業績的時間不到兩年,雇傭關系似乎已經進入了“短期時代”。
圖3:員工有效業績產出期變動趨勢圖 資料來源:穆勝咨詢
三、拷問激勵機制
考慮當下人才的業績輸出規律,可以預見的是,這家車企采用的雇傭兵模式不會成為孤例,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跟進。但我們要提出的問題是,如果沒有創意型員工在企業的深度融入,會有那種深度的創新產生嗎?
這個問題根本不用爭辯,創新的規律就是如此,核爆級的創新一是依賴人才的專業知識,二是依賴人才融入企業后,對于內部產品和外部客戶兩類環境的理解。所以,企業必須找到一種方式,來維系真正的奮斗者(核心人才)和自己的雇傭關系。
唯一的一種方式,就是設計讓他們變成“類合伙人”的組織模式,如果把這個問題想得更簡單一點,就是要為他們設計“更靈敏的激勵機制”。
在過去,大企業幾乎都是實施了類終身雇傭制,員工在企業會有很長一段職業生涯,他們為了獲得晉升加薪,自然愿意首先投入真誠。于是,企業采用“崗位工資+績效工資+獎金”的模式是相對合理的,即使績效考核考不出差距,按照職級對應的工資來發錢,員工也是接受的。實在覺得工資低了,沒有體現自己的貢獻,那就繼續多做點貢獻,努力爭取晉升唄。
而現在,一個員工只有不到2年的有效業績產出期,企業還怎么給人家畫大餅?顯然,企業必須要讓自己的激勵機制變得異常敏感,能夠精準、及時反饋員工的價值貢獻。
換個角度想,如果企業的激勵機制真的做到了這種程度,有能力的奮斗者分到遠遠高于過去固薪的回報,他們有什么理由進入倦怠?如果這群人不進入倦怠,企業就完全沒有必要解聘人家嘛,良將難尋呀,再去招聘不折騰嗎?
不僅如此,如果企業的激勵機制真的做到了這種程度,沒能力的劃水者又怎么可能有生存空間。他們混日子拿不到回報,自然只有溜走,去那種激勵機制糊涂、可以繼續混日子的企業,都不用企業自己去裁員。
這個時代很冰冷,但企業的熱情不應該用在與員工說教上,用自己熱情設計好激勵機制,才能有奮斗者同舟共濟。
本文來自:穆勝咨詢,作者:穆勝
支持一下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