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真實故事計劃,作者:白欣玥,編輯:羅方丹,題圖來自:《花束般的戀愛》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真實故事計劃,作者:白欣玥,編輯:羅方丹,題圖來自:《花束般的戀愛》
“戀愛腦”被稱為21世紀新型絕癥。許多自我認同為戀愛腦的年輕人,決心進行自我治療,試圖用極端手段對抗情感沉淪。
于是,“罵醒戀愛腦”成了一條創業賽道,付費挨罵服務月銷上千單,還有人一周花費2188元挨罵。
罵醒
“我給你下跪行不行啊,我真的很想挽回她!”一男子破門而入,進入戀愛腦治療室。
一位扎著雙馬尾的坐診醫師瞪了他一眼,用閩南口音回懟,“男子漢別哭哭啼啼的,你淚腺直通前列腺了嗎?還下跪,下葬都沒用!你性格在戀愛里要遭老罪的。”
晃動的鏡頭、激烈的對話、撕扯的情緒。幾十秒的視頻片段,在短時間內獲得了超百萬點贊。八千多條評論中,不少“戀愛腦患者”表示自己“被罵得很爽”,罵醒戀愛腦成了火熱的新賽道。
據統計,自2月5日開始發布視頻至今,提供戀愛腦罵醒服務的博主在15天內全網漲粉351萬。
作為無數戀愛腦之一,21歲西安高校大學生吳輕松,在刷到這條挨罵視頻后,第一次有了站在局外人立場的清晰視野,“這些仍在為對方辯解的人,簡直蠢不堪言。”
“愛情讓人大腦退化”“智者不入愛河”,近年來,諸多反對戀愛腦的標語開始在互聯網流行。在美國社會學家霍曼斯提出的社會交換理論中,人際關系的本質是一場利益交換,過度的情感投入容易打破關系間的平衡。這種價值觀正在當下的親密關系中流行。戀愛腦們對戀愛的過度投入或無底線付出,在近年更多被視為非理性,被視作“21世紀新型絕癥”,遭遇鄙視。
順應著周遭對戀愛腦的鄙視氛圍,一批戀愛腦開始了自我鄙視。根據紐約大學希金斯教授的自我差異研究,當“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產生沖突時,自我價值無法得到滿足,容易感到羞愧及自我否定。
出于自救,一些年輕的戀愛腦開始選擇主動站在對立面,自我攻擊在戀愛當中迷失的自己。
吳輕松決定自我治療戀愛腦的契機,是男友對親密關系矛盾的又一次冷處理。在周年紀念日的飯桌上,看見自己精心制作多月的手工相冊和對方沒來得及拆封的快遞包裹擺在一起時,吳輕松腦袋一嗡。她將堆積已久的不滿集中鋪在桌面,與男友展開對話,一言一語都指向同一個叩問,“你是不是不愛我了?”
圖 | 男友先前送吳輕松的禮物
爭執后,兩人不歡而散。吳輕松憤恨地換掉情侶頭像,并將朋友圈設置為僅三天可見。她企圖用這些小動作引起對方的注意。“只要他今天主動給我發消息,我就原諒他。”直到冷戰第三天,在吳輕松瀕臨崩潰之際,男友卻如同人間蒸發般在屏幕對面消失。
為了抑制自己忍不住聯系對方的沖動,吳輕松點開毒舌博主的主頁,想讓自己在一句句臭罵中覺醒。她逐漸在視頻中明白,自我感動式的付出,不僅無法換來對方同等的回應,也會讓自己在別人眼中顯得愚鈍且惱人。
在與朋友的進一步交流中,吳輕松再次印證了這一觀點。她發現,自己在戀愛中的過度投入被視為“缺愛”和“不自愛”的表現。她開始自我懷疑,“我以為自己那叫純愛,談到最后,怎么就變成了人見人嫌的戀愛腦?”她開始自我認同為“戀愛腦患者”,并將此視為一種需要醫治的問題。
吳輕松決心向男友提出分手,并在單身生活中開啟對戀愛腦的深度治療。她下了狠心,進行了斷聯拉黑、清空相冊,回收紀念禮物等連串動作,火速將對方趕出自己的物理世界。
但她很快意識到,這次自我治療的難點,是滯留在精神世界的慣性記憶。分手一個星期后,吳輕松獨自走在西安的街頭,看到臨街一家連鎖面包店上了新品。她感到欣喜,想起他最喜歡吃肉松口味,“改天帶他一起來打卡吧”。隨后,她才慢半拍地意識到,兩人已經斷聯分手。吳輕松停下腳步,茫然地呆立原地,沒有推開那扇店門的勇氣。
那天之后,吳輕松更改了“治療”重點,開始有意識地和自己殘留的余念作對。
她找來一本《人間清醒戀愛指南》,像學專業課般逐句勾畫,細致閱讀。她感覺一些不痛不癢的大道理在她腦子里打了個轉,卻始終無法觸及那根名為“戀愛腦”的中樞神經。
圖 | 吳輕松在“自我治療”期間的閱讀書目
無奈之下,吳輕松開始強迫自己忙起來。可一旦停下來,情緒便開始反芻,回憶不懷好意地美化對方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她不得不承認,自我治療戀愛腦,快速戒斷關系的過程非常艱難。
她意識到,要想讓自己在短期內重歸冷靜,需要借助更強有勁的外力。她開始更多觀看罵醒戀愛腦的視頻,為自己加大劑量。
屏幕前,她代入那些就診的“戀愛腦患者”。每次被指著鼻子痛罵一頓后,她都能感到腦子里一陣愉悅的爽感,“因為我們在合力對抗著同一個‘敵人’。”
但這種白嫖式的挨罵依舊有局限性。在短視頻里,“戀愛腦患者們”被提前預設好種種人設。這種粗略掃射,很難讓她有對癥下藥的代入感。
很快,在大數據的精密追蹤下,吳輕松在電商平臺上刷到了“一對一付費罵醒戀愛腦服務”。
在想要下單時,她發現這項“按小時計價,聊天或語音通話形式進行開導,不定期解鎖幾句辱罵”的商品,月銷量已經突破千件。其中,承諾“每天不低于四小時服務時長,不滿意就換人”的包周連麥服務價格,被設置為2188元。
一些消費者在商品評價里留言,反饋好評,“嘗試過很多家,這家罵得最臟”“一點不廢話,上來就突出重心,主打一個清醒!”“這個錢花得值,身邊朋友不可能這么認真地聽我倒苦水”。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供應。隨著想要自我治療的戀愛腦越來越多,互聯網上出現了各種服務與討論。
在豆瓣,一個名為“打醒戀愛腦”的小組應勢而生。“戀愛腦怎么治”的知乎話題,吸引了上百萬次的瀏覽量。
相關帖子里,有人提出“21天斷聯法則”:每次想聯系對方時,立刻做10個深蹲或用冷水洗手,用生理刺激打斷沖動。其中原理,是大腦習慣在21天形成新回路,實現強制脫離。也有人寫“清醒大女/男主爽文”曲線救國,主人公在重生后逐步走上人生巔峰,身邊帥哥美女無數,前任在失去后追悔莫及,苦苦挽留卻被自己無情拒絕。
其中還不乏一些被網友稱為“不太體面但頗有奇效”的方法:寫下前任的十個缺點,包含“口臭”“爹味”“抽煙喝酒”等關鍵詞幫自己快速下頭;讓deepseek模仿前任不耐煩的口氣和自己說話,當“你要這樣想,我也沒辦法”從對話框里彈出時,無數人在那一刻猛然意識到了單身的好。
想要自我治療的吳輕松在互聯網上感受到了支持。先后被這些開自民間的土方依次“問診”后,吳輕松覺得,分手后的這段日子變得沒有那么難熬。
鄙視鏈底端
戀愛腦博主爆火,罵醒戀愛腦服務大賣。在猛增的熱度與點擊率背后,是戀愛腦已成為鄙視鏈底端的社會現實,更是實用主義替代浪漫主義的價值流變。
一份上海大學社會學青年研究團隊發布的《2024年青年婚戀觀念及趨勢調查報告》顯示,隨著“大女主”現象的流行,00后女性的婚戀觀正變得更加獨立和理性。她們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和事業發展,不再滿足于傳統的婚戀模式。
在年輕一代的價值評判體系里,學業、財富、健康等屬性成為備受推崇的幾根標桿,代表著專注自身后的自我增值。對戀愛的過度投入,則被打為無條件為他人讓渡自我的不理智行為。
文藝作品在大眾評價中的變化,是社會心態流轉的最好印證。自2025年2月18日開播以來,曾被譽為“晉江現代言情小說天花板”的改編影視劇《難哄》,遭遇了全網群嘲,豆瓣開分5.4。
老套的“救贖式文學”連同戀愛腦一起被扔進鄙視鏈底端,不夠清醒和獨立的人設也廣遭爭議。有網友統計,女主溫以凡在開篇九集里先后遭遇了六次性騷擾,如上司的肢體挑逗、暴露狂當街騷擾,以及被房東按在床頭的惡意侵犯。而隨后的劇情發展,卻是女主決定與男主單獨合租,不但沒給房門上鎖,還因夢游癥出現在了對方床上。
不少網友指出,此類劇情借戀愛為由“虐女”,不光將女性置于弱勢地位,也連同污名化了男性群體。在迭起的質疑聲中,《難哄》曾一度被呼吁下架,劇方也因此緊急刪改相關劇情。
“一個反復被性騷擾的女生真的會接受和同齡男性單獨合租嗎?”在MV般的浪漫鏡頭下,23歲的北京大學生劉夢不僅沒有被打動,反而覺得極度不適。
放在以前,出現在言情小說里的任何一幕總裁式壁咚,都會讓劉夢半夜縮在被窩里興奮到睡不著覺,而今只會令她感到心驚肉跳。《難哄》的主創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到,他們想在“真愛消失的時代”繼續造夢,讓“甜蜜的愛情撫慰失落的人心,支持大家走下去”。但劉夢感覺自己已經吃不進這套了。她不再像童年那樣沉浸于浪漫愛的敘事,更想專注于作為獨立個體的自我成長。Vista看天下在一篇評論中指出,《難哄》這次全盤皆輸,是因為00后已經把被言情小說看壞的腦子治好了。
這種自我治療不僅來源于社會氛圍,更來源于近年來劇增的生存壓力。在現實考量下,越來越多人開始在抉擇中將戀愛的排序后移。戀愛腦從一而終的高度投入,往往成為算計下的被迫犧牲。
北京某985高校研究生張薔,也覺得兒時看的偶像劇為自己埋下了戀愛腦的種子。2007年,臺劇《惡作劇之吻》在大陸開播后風靡南北。劇中男主江直樹被設定為外表俊美、智商200的高冷少年,卻被平凡女孩袁湘琴所感化,給她講題、送她回家,處處給予對方偏愛。“江直樹”三個字,由此成為童年的張薔對理想伴侶的全部設想。
本科階段,張薔順利進入一段持久的戀情。她在一次社團活動中與男友交識,兩人在互助下共同上岸本校的研究生。這種相互成就式的感情,讓張薔對偶像劇式的戀愛濾鏡逐層疊加。
一年學期末,張薔在圖書館里備考,窗外忽降大雨,男友跑來給自己送傘。回宿舍的路上,兩人躲在一把傘下依偎而行。“那一幕像極了從熒幕里走出來的愛情”,張薔回憶道。當時自己全然沒有留意到周圍的雨聲,滿腦都回蕩著偶像劇里的OST原聲大碟。
張薔始終覺得,自己被一位“江直樹式”的伴侶守護著。直至在現實的壓力與選擇面前,這張循環播放的碟片開始卡碟。
秋招時,張薔發現,男友在明知自己有留京的打算下,仍不斷嘗試朝外省投遞簡歷,并解釋稱“大環境不好,都投投試試。”后來,男友意外拿到了深圳某大廠收入可觀的offer,而她在一年多的備考下,也順利上岸北京某事業編單位。兩人面臨著現實抉擇:想要繼續發展關系,就必須有一方在事業上做出犧牲和讓步。
男友幾度試圖勸說她放棄崗位,隨自己一同去深圳發展,“你隨便找個干得開心的工作就行,我來養你。”這句看似安全感滿滿的話,讓她幾度產生動搖。
就讀社會學專業研究生后,張薔廣泛接觸到各類文藝作品及學術研究。當讀到上野千鶴子在《厭女》中剖析,傳統“為愛犧牲”敘事本質是父權制對女性的規訓時,張薔感覺自己的認知被顛覆。
張薔在反思中意識到,在這段持續五年的戀愛關系中,每當抉擇出現,自己總是做出妥協的那方。她覺察到曾經的自己,是戀愛腦且不自知。
“我要同意他的提議,為了‘我們’去冒這把險嗎?”此刻面對這個現實問題,張薔感覺自己明晰了許多。但強依戀心理仍在她心頭作祟。割舍一段五年的戀情,對張薔來說沒有那么容易。
徘徊之際,張薔想到此前在網上刷到過的罵醒戀愛腦視頻。她開始主動去互聯網上找罵。在第三方視角下,看見戀愛腦們為對方開脫的說辭,張薔感覺像在照鏡子。自己的心思被一針見血地無情戳破,只剩難看的現實。
在諸多視頻的啟發下,張薔下意識地反問自己,“扔掉底牌之后,我會不會也在某天成為‘被權衡利弊掉’的那位?”
張薔做不出回答。此刻她絕望地發現,縱使兩人相處多年,她對現實面前這份感情的重量也沒有全然把握。唯一可以明確的是,在諸多抉擇的關口,“江直樹式”霸道的男友,始終沒有站在她的立場考慮問題。
理智替自己猛踩了腳剎車。情感空白下,每當腦海里的偶像劇配樂意圖再度響起,張薔都選擇為自己“點一首賽博洗腦開啟治療”,她覺得先前的自己實在該死。
戒斷
努力戒掉戀愛腦的年輕人,開始為自己找尋合適的情感代餐。
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人的需求不僅限于愛與歸屬,還包括自我實現、尊重等其它層面。這也意味著,除了戀愛,情感仍有無數可以存放的載體。
分手的半年多里,吳輕松頭一次覺得自己的人生有了一把穩定的“抓手”。當從前積壓在伴侶身上的注意力開始轉移,她發現,生活中的多數投入都能給自己帶來正反饋。
在拉黑對方的全部聯系方式后,吳輕松重新撿起被自己閑置的日記本,在空白紙張里書寫下每天的生活瑣碎。她本想再養只貓,滿足曾在戀愛中對“養成系”與“救贖感”的暢想,但礙于大學宿舍的限制沒能實現。不過,她發現換成花草也一樣奏效。
當原本用來和前任共處的時間空出來后,吳輕松選擇用健身的方式填平。運動分泌出的多巴胺和內啡肽不光能穩定心理和生理層面的身體激素,同時也幫自己挽回了對生活秩序的主導權。
她感到,只要跑得夠快,便能將分手當天,對方在電話里那句“我累了,也不想對你上心了”的絕情甩在身后。
自我治療的勝利在望。為了逐步靠近自己眼中那個獨立、強大的人,徹底將戀愛腦的底色從自己人生中抹除,吳輕松不再接受外界任何糖分的投喂,移除了自己豆瓣清單里所有涉獵愛情相關的影集和書目。在如今的她眼中,這些都屬于片面的假象。
這段時間,身邊有新的追求者嘗試接近自己,吳輕松都婉言拒絕。“和這個人產生愛情,然后呢?是長久的相處磨合,再一遍遍踏入那無可自拔的情緒漩渦中嗎?”面對真誠執著的追求者,每當她感覺心動,就會進一步細想,隨后就感到一陣頭皮發麻。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將愛情的本質歸結為生命意志的沖動。在戀愛腦們開啟自我治療的同時,許多人卻未意識到,情感面前的高度冷靜,往往會置換來恐懼與蕭條。在一項2022年由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完成的對單身青年婚戀態度的調查中顯示,期待婚戀的積極理性者只有14.7%,憂婚者、懶婚者和恐婚者的占比高達76.3%。
作為第一批“治好自己戀愛腦”的人,張薔已經開始后悔了。在徹底被情感博主罵醒之后,張薔發現自己會下意識對約會對象產生戒備。當約會對象提出下次見面的邀約時,張薔口頭答應,卻無限期遞推了這場約會的排序。
為了避免和現實利益再度對撞,她開始在情感當中權衡利弊,愛情似乎也從“攜手”逐步走向帶有對抗色彩的“交易”。曾經,愛是張薔用來對抗虛無的方式。但如今她開始懷疑,愛是否已變成帶給她虛無的本源。
這是否是一種防衛過當?當內心的高墻樹立得越發堅固,張薔也開始感覺,往常讓她享受的愛情,已變得索然無味。
圖 | 分手后張薔在日本旅游
在對戀愛持普遍悲觀態度的社會氛圍中,有人開始反思浪漫愛的失落及背后透露出的另一重問題。在功利主義、實用主義與理性主義甚囂塵下的當代,人們在精于算計和疲于生存的同時,走向了愛無能與性蕭條。
戀愛腦群體另一種被忽視的特質,也逐漸得到顯露:投入親密關系的勇氣和愛與被愛的能力。
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寫道:“多數人把愛的問題,看作被愛的問題,而非愛人能力的問題。”人們通過提升財富、地位、外貌等自身吸引力來獲取被愛的資格,卻始終忽視培養愛的能力。
在發現身邊異性都被自己盡數趕走之后,吳輕松感覺,自己在舍棄戀愛腦的同時,也將自己與生俱來的,充分感受愛與被愛的天賦舍棄了。
今年開春,西安街頭那家和前任常去的面包店持續營業,櫥窗里飄出陣陣勾人的麥香味,門口張貼的海報上寫著“春季新品,買一贈一”,路過的吳輕松腳步飛快,不再站在門口猶疑。
她仍舊無法推開那扇店門。治好戀愛腦后,熟悉的香氣不再讓她想起前任的身影,也同樣不再喚醒她曾經下意識里對幸福的感知。
*應講述者要求,文中人物為化名。
參考文獻:
[1]Conceptualizing Stigma,Bruce G. Link and Jo C. Phelan,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2013-02-19.
[2]Self-Discrepancy: A Theory Relating Self and Affect,E. Tory Higgins,Psychological Review,1987.
[3]Social Behavior as Exchange,George C. Homan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2013-07-12.
[4]親密關系中的自我擴張,賴曉璐,劉學蘭,黎莉,心理科學進展,2018-10-31.
[5]《難哄》輸在00后已經把看言情小說看壞的腦子治好了,Vista看天下,2025-02-25.
[6]15天漲粉351萬,誰在用毒舌罵醒“戀愛腦”,新榜,2025-02-21.
[7]《2024年青年婚戀觀念及趨勢調查報告》,Just So Soul研究院,上海大學社會學青年研究團隊,《年輕人(A版)》,2024-07.
[8]整合取向社會工作視角下都市單身青年婚戀態度,姜振華, 琚曉燕, 李燕平,中國青年研究, 2024-03-05.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真實故事計劃,作者:白欣玥,編輯:羅方丹
支持一下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