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楚學友,作者:楚學友,題圖來自:AI生成
《蘇格拉底的方法》
作者:[美] 沃德·法恩斯沃斯
譯者:周允東/牛雨謠
版本:湛廬|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2025年3月
如何避免重蹈羅馬崩潰的覆轍
接下來的每一個字,都像蘇格拉底的方法。它不會讓你變得富有或出名。不會解答你困惑的難題。不會讓你升職加薪和幸福滿滿。
相反,我會逆著時光的洪流溯源而上,與法恩斯沃思一道,追隨蘇格拉底的腳步,去探討智慧、美德和知識。其中伴隨著無盡的自我追問。
沃德·法恩斯沃思(Ward Farnsworth)是美國德克薩斯大學法學院教授。他的作品長居美國亞馬遜“哲學方法論”暢銷書第一名。
來源:美國亞馬遜官網。
在本書前言中,他用古羅馬帝國的覆滅類比當今社會。
據說,古羅馬人創建的供水系統,管道是鉛制的。鉛元素順著管道和血管進入古羅馬人的身體和大腦,侵蝕著統治階層的認知能力:元老院辯論時邏輯混亂,將領制定戰略時短視冒進。整個帝國在集體智力退化中走向崩塌。
作者認為,社交媒體和互聯網,是當代的鉛管。它們源源不斷地將注意力碎片、情緒毒素和認知捷徑源源注入現代人的精神血液。就像古羅馬貴族啜飲含鉛葡萄酒時渾然不覺,我們也在指尖滑動中享受著多巴胺的即時注射:一個點贊瞬間激活獎勵回路,一條極端言論立刻引發腎上腺素飆升。
在毒素橫流的網絡環境中,人們急切地尋求認同,抵制意見,急于表態,草率判斷,言辭膚淺,暴戾發聲,專注渙散。理性探討的能力在逐漸減弱。深度思考的肌肉集體萎縮。
在組織的運營和管理中,也是這般景象。審慎思考讓位于快速決策,推崇極簡和效率人為抹平事件的復雜性,點贊和媚眾替代了理性對話。
摧毀文明的從不是外敵入侵,而是自以為是的慢性中毒。作者認為,解開這道困局的關鍵,或許藏在雅典衛城的街道和廣場上——那里曾有個老人堅持追問每個“理所當然”,用問題而非答案對抗自以為是。
蘇格拉底方法,首先是一種倫理準則,涵蓋了耐心、謙遜、懷疑以及樂于探尋的品質。其次才是一種技術。它是一種在社交媒體時代遭到擯棄,并且正從政治文化生活中逐漸消失的良好態度。
如何做到?作者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培養一個內心的蘇格拉底。這意味著敢于提出尖銳的問題,并在面對挑戰和反駁時,保持冷靜。當然,這也需要方法。
在 《蘇格拉底的方法》中,沃德·法恩斯沃思向我們展示了如何培養自己的內在蘇格拉底。我特別喜歡他對蘇格拉底的四個思想的討論:反詰法、雙重無知、困境即解放和真理不會在下一秒出現 。
在管理決策中如何使用反詰法
反詰法(elenchus)是蘇格拉底讓某人看到他的觀點相互矛盾的策略。
當你提出論點A,蘇格拉底方法不會否定你,而是讓你同意論點B。隨后,他會想你說明,A和B之間存在不一致,讓你陷入自相矛盾,從而看到自己未知的部分。
例如拉齊斯將勇氣定義為“精神上的堅持”(論點A)。蘇格拉底覺得這個定義可能不完整,他問道:勇氣是令人欽佩的,不是嗎?(論點B)。拉齊斯同意。蘇格拉底繼續說,在愚蠢的事情上堅持不懈,不是危險和有害的,因此不值得欽佩嗎?(A和B的矛盾)拉齊斯承認是的。
因此,人們看到勇氣必須與精神堅持不同,或者更多。這種矛盾是如此明顯,就像X光片上的一個異常斑點。
重點不是要證明對方的錯誤和無知,而是要告訴我們,如何發現自己的盲點來避免智力上的不一致,從而避免行動上的風險。
我是一位企業家教練,在教練實踐中也經常使用覺察式的提問方法。我的客戶是8000萬到20億規模的企業家。我承認自己的無知,陪伴他們看到自己的盲點和無知,使用最多的,也是蘇格拉底的這種問答方法。
舉個例子。在某公司的運營會議上,下屬提出降價的營銷策略:“我們應該對爆款商品降價30%,快速搶占市場份額。”
你作為上司,要如何展開這次對話?
管理者:你提出降價策略的目標是“快速搶占市場份額”,這個目標非常重要。不過我想和你一起仔細推敲這個策略——首先,你認為“市場份額”具體指的是什么?是用戶數量、銷售額占比,還是其他指標?
下屬:當然是銷售額占比,在短期內把競品的客戶吸引到我們這里。
管理者:假設我們成功吸引了競品客戶,這些客戶選擇我們的核心原因是什么?是因為價格更低,還是產品本身有獨特價值?
下屬:現階段肯定是價格因素,畢竟我們的產品和競品同質化嚴重。
管理者:我也贊同你的判斷。那么如果三個月后競品也降價40%,這批客戶會因為同樣的理由離開我們嗎?
下屬:這……確實有可能,但我們可以通過補貼留住他們。
管理者:去年家電事業部做過類似嘗試,在價格戰后客戶留存率不到15%。你認為這次會有什么不同?
下屬:可能因為這次選的是高頻消費品,用戶復購率高。
管理者:有數據支持這個假設嗎?比如去年美妝品類降價促銷后,用戶的年均復購次數是多少?
下屬:大約3.2次,和未降價品類基本持平……
管理者:這是不是說明:價格可能不是影響復購的核心因素?如果我們現在降價,每單毛利將跌破5%,而倉儲和物流成本占比已達18%。這種情況下,擴大銷量反而會加劇虧損,你怎么看?
下屬:但投資方更關注市場占有率數據,虧損我們可以把它解釋為戰略投入。用補貼換市場,早有先例。
管理者:還記得兩年前生鮮電商的價格混戰嗎?當時市占率第一的公司三個月后資金鏈斷裂。你認為我們現在的現金流能支撐多久?
下屬:按現有數據最多六個月……
管理者:假設六個月后競品仍未出局,而我們被迫停止補貼,用戶發現價格回升到正常水平,他們會產生被欺騙感嗎?這會如何影響品牌聲譽?
下屬:(沉默)我之前確實沒考慮到用戶心理落差的問題。其實,坦白講,我也沒想那么遠。
管理者:或許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如果不降價,還有什么方法能建立不可替代的競爭優勢?比如提升物流時效、增加會員專屬服務?
下屬:其實用戶調研顯示,60%的投訴集中在售后響應慢,如果能優化服務體系……
管理者:聽起來這可能是比價格戰更可持續的突破點。你愿意重新測算這兩種策略的長期ROI(投資回報率)嗎?
下屬:好的。
管理者:下次我們一起來聊聊,你沒有想那么遠這個話題。
在這個假設的案例中,沒有指責、斥責和羞恥,有的只是逐步建立起來的理性和建設性。當然,還有困境。
困境即解放
在上面的案例中,應對市場占有率的競爭,組織陷入了困境。但作者認為,進入困境可能就會擺脫雙重無知的狀態。
當人們被提問,并知道答案時,他們并不驚慌。當他們不知道答案時,也不會驚慌。只有當他們以為自己知道答案,卻在對話中意識到自己一無所知時,才會驚慌不已,陷入困境。這就是雙重無知的狀態。
雙重無知,猶如在睡夢中前行。意外撞上一面墻壁而驚醒,這面墻就是困境。這種覺醒雖然殘酷,并且直接,但卻具有極高的價值。因為無知浮現,不代表智慧的損失,而是昭示著智慧的增加,因為我們天然對自己的智慧抱有優越感,我們天然會合理化自己的行動。
蘇格拉底的方法倡導我們要刻意接受,甚至歡迎困境的出現。如果不出現,那就自己跳入這困境。因為困境或許是人們在真正進入蛻變之前的必要階段。
我在最近的一次企業家教練中,曾經聽到一位創業者介紹自己剛剛失業時的困境。
她說,失業狀態喚起了一種被深深壓抑的兒時恐懼。媽媽突然找不到了。噩夢一般。她走在街道上,在商場中,在人群中。不管是誰的錯,她們的手都分開了。她面對一個龐大的、充滿敵意的世界。她穿行在人腿的叢林中,在巨大的鞋子之間尋找自己的下一步落點。夢醒后,你知道,沒有媽媽可以依靠了,即使她還健在。
這是生命的一段流亡時光。你既過早地衰老,又永遠長不大——兩者同時發生。她心中盤旋的兩個字是“回去”。從沖擊中緩過來,恢復意識、回到生活的常態。她很久之后才能意識到,原來這就是生活的常態。
我問她,你覺得這個夢想想要告訴你自己些什么?
她說,需要花些時間跟自己的過往職業生涯告別。告別之前的婚姻生活,告別之前的職場打工人生活。先在地理和物理距離上告別,然后在心理距離上、意識上告別,最后是潛意識中的慢慢告別。接著,深情、專注地投入當下的創業。
每個人都有認知上的盲點,并且善于說服自己并不存在盲點。我們的自相矛盾在他人看來顯而易見,自己卻渾然不知。所以需要經常給自己做手術。
但是自己動刀要困難得多。你不能麻醉自己。你的勇氣耗盡時,并沒有同伴來幫你處理切口。你需要慢慢來。
真理不會在下一秒出現
作者認為,所有開始簡單的問題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蘇格拉底對待真理的態度是從容不迫的。
大多數人希望加快速度,直奔主題,恨不得真理就出現在下一秒、下一頁或者下一句話,那就太好了。但是,思維和心智并不任憑你擺布。真實的決策和解決過程往往充滿了不確定性,猶如徒手攀崖,步步驚心。
我在給企業做聲譽咨詢的過程中,CEO往往會問我,終極的解決方案,能不能馬上告訴我。我說,在不清楚全部暫時的真相之前,我沒有辦法給出答案。
真理的復雜性并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來的。真正理解一個事件,弄清楚發生了什么,為什么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以及該如何判斷決策和行動,就像把一臺機器拆開組裝起來一樣。
你要把所有的螺絲螺母都標記下來,不僅僅是數量、位置,還包括安裝拆除的順序。如果你拼過樂高玩具,應該知道這種感覺。
攝影組裝:楚學友
你需要放慢思考的速度,不能像博物館里的游客一樣,走馬觀花。他們以為只要看見了、看過了所有的畫作,就等于了解了所有的藝術。然而,欣賞一幅畫作,需要花費足夠的時間,不急不躁地深入研究,才能真正理解它的內涵和意義。
微信公眾號平臺AI生圖
商業決策也是同理。
比如前面提到的關于降價的決策,我模擬了以下的對話。
管理者:你組裝過樂高嗎?高手不會急著組裝,而是把所有零件分類,思考結構和順序,然后才動手。現在讓我們像組裝樂高一樣拆解你的降價策略——你提到“降價能搶占市場份額”,這個判斷由哪些零件組成?
下屬:主要零件應該是價格敏感度數據、競品定價模型、我們的成本結構……
管理者:很好,但零件的組裝順序更重要。假設我們先拆解“價格敏感度”——你參考的是去年促銷活動的用戶行為報告,其中提到“70%用戶關注折扣信息”。但這份報告的第18頁提到,用戶最終下單的主因是“物流時效”而非價格,這就像發現某個齒輪實際上連接的是另一組傳動軸。你如何解釋這種矛盾?
下屬:(翻閱報告)確實,復購用戶更看重配送速度……
管理者:這說明單純降價可能像給機器涂新漆,卻忽略了內部的齒輪磨損。再來看第二個零件,你預測競品會跟進降價,這個判斷依據是什么?
下屬:根據他們過去三個季度的價格調整記錄,反應周期平均是15天。
管理者:有趣。但在上周的行業閉門會上,競品CEO透露正在測試動態定價系統,能實時監控全網價格并在24小時內響應。這相當于在機器里裝了個新傳感器,你的預測模型是否需要更新?
下屬:(沉吟)可能需要重新評估他們的反應效率……
管理者:現在讓我們慢動作回放整個策略鏈條。假設我們按下“降價30%”的按鈕——第一個是月銷售額增長200%,但客服投訴量同比上升45%,倉庫因訂單暴增發錯貨率提高到12%。這時你發現,機器開始冒煙,是先關掉電源,還是繼續往火里添柴?
下屬:應該緊急叫停,但這樣會損失前期投入……
管理者:是的。我們現在看到的“市場份額”就像油畫的表層,底下還有用戶信任度、供應鏈韌性、團隊負荷閾值這些隱藏圖層。去年寵物用品部降價促銷時,就因為忽視倉儲,導致活體倉鼠在轉運箱里滯留了三天——那場公關危機值多少市場份額?
下屬:(苦笑)直接損失了80%的老客戶……
管理者:是啊。現在我需要你切換三個視角:財務總監的視角:降價后現金流能支撐到競品撤退嗎?客服主管的視角:暴增的訂單會壓垮服務質量嗎?五年后的你的視角:這個決策會讓公司更依賴價格戰,還是建立起品牌護城河?
下屬:(長時間沉默)我可能需要重新為價格預測建模,加入服務承載力和品牌聲譽參數,或者調整降價促銷策略……
管理者:好的。明天下午三點,我們再碰一次?你可以邀請品牌公關、供應鏈和客服團隊代表加入。
問題是一種重要的思維工具。源源不斷地拋出問題,眾多問題與回答交織。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看到漸進而堅持的力量,也可以看到彼此共識的顯現。
如同書名書言,本書是一本方法書。如何讓人們認同和接受?
穆勒說得好:對美德的熱愛,以及其他所有高尚的情感,并非通過推理來傳達,而是通過那些已經擁有這種情感的人的感召或共鳴去捕捉的。
從現在起,活成一個蘇格拉底式的人。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楚學友,作者:楚學友
支持一下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