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Pure and Simple,作者:啊猴啊,原文標題:《人生周報v001.李繼剛讀后感:思想開源與理念封裝》,題圖來自:AI生成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Pure and Simple,作者:啊猴啊,原文標題:《人生周報v001.李繼剛讀后感:思想開源與理念封裝》,題圖來自:AI生成
上周聽Manus分享時聽到一句,如果你花時間把李繼剛這半年的公眾號好好看一遍,會發現他真是個神人,比如看一本書就蒸餾出一條prompt,來解決之后遇到的各類問題。
于是我把久聞大名的李老師的公眾號和知識星球都刷了刷,果然,思想開源可以啟發更多人。
開源者堅信:知識應該自由流動。知識在分享中不會減少,反而會增加。當一個想法被分享時,它不僅沒有損失,反而在交流與碰撞中得到提升和完善。
除了欣賞他用prompt畫出悅目的SVG箴言圖,更喜歡他的人生周報。他鼓勵大家從當下開始寫自己的“人生周報”,寫給未來的自己看。
有記錄,才有討論改進的標的,才能讓發生過的思考真正“存在”。 金句是思考觸發器。金句本身不重要,你因此激發的思考才重要。
我過去有按年度寫思考的習慣,但這個頻率往往只有隨手記下的句子,而忘了彼時彼刻的具體感悟。也會在即刻記錄下工作中的所思所想,但總需要和拖延對抗,斷斷續續。所以,周報可能是個更合適的頻率。
當你不知道些什么的時候,應該寫兩種東西:
第一種是你現在明白,但兩年前不知道的事情。
第二種是你現在不明白,但想在兩年里搞明白的事情。
因為,這兩種都是利他又利己的。前者是從小白用戶角度,輸出利他性知識,且是自己經驗內的,可以作為以后付費內容素材庫。
后者是幫助自己保持時刻的精進和好奇心,當你有困惑,才會去搜索,去攝入新內容,碰撞新idea,一個人的衰老通常是從他不愿意接收新知識開始的。
這也符合“最小學習單位”,每天學習的新東西很多,再忙也要抽一點時間去探索新鮮的玩意兒,制造一些愉悅的幻覺,忘記自己還在舊世界苦苦掙扎。
時常覺得自己寫的東西很爛,自我安慰就像水龍頭,要先排出雜質,水流才能更清澈,所以要一直寫。剛看到李繼剛說:
每隔一段時間看之前寫的東西都會臉紅,如此淺薄,如此錯漏。這是今日之我打敗昨日之我,修有所得。
備受啟發。作為infj日常有太多損耗,但只有自己知道內部系統的心力耗散,外部世界只能通過新的能量聚集感受到內部系統的重建,需要先愛護自己的高敏感和表達欲。
作為人生周報的開篇,分享一些感受到Aha-moment的瞬間:
至少有兩種時間交換模式,線性交換和復利交換:
線性時間交換:價值=時間x時薪
復利時間交換:價值=(1+r)^時間
只要價值創造依然與你的“在場”緊密綁定,就依然被困在嚴格的價值上限內,即使籠子鍍了金,也是籠子。
所以要創造不必親自在場,價值依然持續的生產關系,是任何能將你的智力、創造力與實踐解耦的方式。
這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存在問題。當我們將有限的生命轉化為可以脫離在場而持續生產價值時,就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對死亡的超越。
寫作和編程就是這樣一個讓思想和產品持續創造價值,延續影響力的方式。
作為一個好奇寶寶,我時常關注別人在解決什么問題,運用了什么方法。
李繼剛將問題分成兩種:
一種是“不知而問”,求索“是什么”,目的是從“不知”到“熟知”。另一種是“因知而思”,對“已知”不滿,試圖通過反思超越“熟知”,達到背后的真知。
顯然第二種需要好奇心的深度,以及對自己誠實。不能因為害怕暴露無知而精心包裝自己的困惑。
好學生都愛記筆記,他認為筆記應有兩層:
第一層記錄思想,遇到什么問題,有什么思路,實踐中踩了什么坑,有什么心得?
這基本在正常復盤內。
第二層,記錄你對“思想”的“反思”。你為什么想解決這個問題?當時為什么想到這個解決方案而不是其他?哪個想法導致你踩進了那個坑?
第二層更能幫助我們對思維模式糾偏,更加坦誠地直面內心的欲望。
同為一個“反思怪”,他總喜歡把“反思”的槍口對準自己最脆弱的部分,每天崩上幾槍。
每次處決后不是倒下,而是獲得了某種扭曲的生命力,進入了一種自虐般的思維循環。
就像無法接受表象的自己,總覺得表層之下必然藏著更真實的自我,但沒深入一層,就會發現更深的層次,甚至滑入虛無主義的深坑。
與其說是自我完善,不如說是通過這種自我傷害,來確認自己的清醒和存在。永遠無法和自己和解,卻又必須在這種不和解中尋找存在的意義。
我也總是如此,但對自己還不夠狠,設置了“如果太不快樂就先放過自己”的情緒圍欄。
作為主業的AI,他認為所有產品都內置Deepseek的時候,產品更能直接理解用戶想法,我們能夠將注意力集中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想要達成什么,不再需要思考如何做,而是專注于做什么時,創造力就得到了解放。那個時候我們會遇見自己——“你”到底“想要”做什么?
在AI時代,“敢”可能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敢于承認不懂,敢于暴露無知,敢于提問,敢于嘗試,敢于犯錯。我們需要重新定義人的價值,不在于知識的儲備量,而在于提出問題的能力,在于對意義的探索,在于人性本質的舒展。
未來的三個階段,AI協助人,幾分鐘生成上千篇文章;AI替代人,失業潮來臨;AI放大人,一部分人身上具備AI無法替代的能力,比如獨特審美或人際關系,AI搞不定,只能放大,人際協作共贏。對此深有同感,AI不是魔法棒而是放大器。
面對AI近乎零成本批量生成的內容,他總感覺不對勁,好像少了背后的靈魂,只感受到了空,缺乏文字作者的生命力。當一個表達不再源于真實的感受和需要,僅僅為了填補某個既有的指令模具,靈魂就缺席了。
這符合文字工作者看到Deepseek用力過猛的漂亮話時的感受,長吁一口氣,飯碗此刻還在。表達的關鍵不在于內容形式本身,而是是否與真實的生命關聯,承載著真誠的創造與表達。畢竟,大家都是求真迷童。
好的文字讀完之后,讀者往往記住的是內容帶來的感動和啟發,而不是文字本身。就像人和人之間的相處,留下的是模糊而深刻的感受,但往往忘掉具體的小事。
如何觀察生命的狀態?如果用三個維度的話:
X軸:存在,我是誰,內在生命的真實性與完整性;
Y軸:鏈接,我與誰在一起,自我與他人、自然、宇宙的關聯度;
Z軸:創造,我要去向何處,我對世界的貢獻與影響。
由此,真實的存在是深度鏈接的基礎——有意義的鏈接激發創造力——創造反過來強化存在感。
i人社交疲憊來自于展示的樣子和真我之間有gap,切換面貌越頻繁越累。
我猜測他也是個infj的文科生,才會有如此直覺、細膩、精確的表述。后來查了下,人家是人機交互和自然語言處理專業,但發現文科生和哲學背景的人寫提示詞更有優勢,對文字的細微差異和語義壓縮有更深刻的理解。
原來是逐步在人機交互下形成了文理兼修的多模態語言系統,真是吾輩楷模啊。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Pure and Simple,作者:啊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