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影院,天美传媒97a∨,天堂av,国产精品免费大片

“她們太吵了”:女性議題討論的困境
2025-03-31 12:49

“她們太吵了”:女性議題討論的困境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嚴肅的人口學八卦 (ID:renkou8gua),作者:李小蕾,責編:李婷,題圖來自:AI生成

文章摘要
文章探討女性脫口秀通過幽默挑戰性別議題引發的爭議,梳理中國女性主義從新文化運動到網絡時代的發展脈絡,分析反女權情緒的根源及網絡厭女現象,指出女性主義需直面結構性暴力而非停留表面標簽,強調性別平等需對抗父權體系而非性別對立。

? ??歷史脈絡:中國女性主義歷經階級革命、政策平權到網絡多元化,始終與父權結構博弈。

? ??網絡雙刃劍:社交媒體推動性別議題普及,也催生極端言論與反女權污名化策略。

? ??男性焦慮反應:部分男性通過自我辯護、弱化現狀和依賴權威話語維護性別特權。

? ??反女權四策略:污名化女性主義者為“異常者”“西方威脅”,轉移結構性矛盾焦點。

? ??脫口秀的破壁:女性演員以自嘲打破禁忌,將私人困境轉化為公共議題的討論入口。

? ??結構性暴力本質:父權體系壓迫所有非標準個體,性別平等需解構權力而非對立性別。

開頭疊甲:本文無意挑起任何性別對立,不要一個性別壓倒另一個性別,要全部人都好。


最近幾年,脫口秀,這種原本在小劇場里的藝術,搖身一變成了網絡時代的“大型真心話大會”,金句接連出圈,也有人因此被推上風口浪尖。


尤其是女性脫口秀演員的出場,她們不再滿足于“罵男友、吐槽婚姻”這些安全的段子包,而是開始把話題一步步推進——從月經羞恥、催婚、催生,到重男輕女、職場歧視、性別刻板……她們以自嘲和諷刺打破沉默,把無數“本來不能說的事”,說得讓人笑出聲、想下去。


很多女性脫口秀演員選擇的題材,大多源自她們的親身經歷。例如,大山里出來的女孩Echo,曾說過:“我們家有兩個姐姐一個弟弟,這個家庭的排列組合,可以看出我們家真的喜歡女兒。”這種接地氣的幽默,引起了大量女性觀眾的共鳴,她們感慨:“這不就是我嗎?”


然而,也有部分人批評女性脫口秀只會談性別議題,指責她們“吃女性主義流量紅利”“挑起性別對立”,認為這種話題狹隘、過于討好。這種批評的背后,是否也反映了對女性主義的普遍反感?(男性脫口秀演員討論困境時,也常有自己的舒適區,但好像無人指責)


這篇文章就從女性主義本身講起,聊聊為什么有人會厭惡女性主義?網絡上的“反女權”情緒又是怎么建構起來的?


中國女性主義:從口號到網絡現場


1919年的新文化運動與民族解放運動,也孕育了婦女解放思想。彼時的女性解放,是民族獨立和階級革命的一部分,革命如何定義“新中國”,也就如何塑造“新女性”。1949年以后,女性被納入宏大敘事中。“婦女能頂半邊天”不僅是口號,更是政策引導下的實踐邏輯:女性與男性并肩成為“建設祖國”的主力軍。在這一時期,性別差異在公共領域被壓平。只要所處的階級地位相等,婦女就能與男子一樣,處于社會的中心地位。


80年代市場經濟改革的到來,重新賦予了性別差異社會意義,女性開始被作為“性別群體”重新定義,并與男性形成了鮮明對比。這一時期,以李小江為代表的幾位女學者,首次提出人類文明的歷史發展是男性統治自然和控制女性的過程,并對“女性主義”與“母權”的沖突進行反思。


在工作場所中,她們與男子享有平等的權利,在這里,她們成了社會的“第一性”,而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她們卻要擔負起家庭主婦的角色,充當社會的“第二性”。雖然公共領域出現了男女平等的政策,父權的影子依然籠罩在私人領域。


90年代下崗潮中,女性由于“好管理、不鬧事、有家庭責任”等印象而被優先下崗。此間主流話語更出現吊詭的“超前論”,將日本主婦模式包裝為現代化樣板,試圖將女性完全推回私人領域。


1995年,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召開,女性的問題終于被接受為世界性的、人類社會的問題時,全球性別議題——從性別暴力、性別主流化到性少數議題——才集中涌入中國公共話語場,“gender(性別)”一詞開始逐步替代“women(婦女)”成為政策與研究的主語,性別平等被納入國家發展議程。


網絡時代的到來,撬動女性主義的傳播與行動可能。網絡2.0時代的社交媒體生態將用戶從“信息接收者”變為“內容創造者”,微博、豆瓣、小紅書等平臺成為女性主義議題的發酵地。一批年輕的女性主義者,以“女性主義行動派”的面貌登場,通過月經羞恥討論等議題,將性別暴力、身體自主權等議題推入公共視野。


然而,女性主義并沒有因網絡平臺而一勞永逸地獲得勝利。


一方面,它日漸多元化,也愈加分化。在今天這個看似“人人都是女性主義博主”的時代,女性主義既成為一種時尚標簽,也是一種營銷策略,深入影視、文學、廣告、流行文化各個角落,成為“顯學”。


當代主流“普世女性主義”將原本旨在拆解父權結構的激進理念,逐步轉化為強調“自我賦能”“美好生活”的消費性話語。它不再試圖改變世界,而是提供一些“讓你感覺良好”的生活方式建議。它無害、可控,甚至有利于市場與主流文化的吸納——而正是這種“無害性”,可能正在悄然剝奪女性主義最本質的批判性力量。


另一方面,網絡空間也并非全然友好,有人專門假扮女性發表極端言論,故意制造性別矛盾,把水攪渾后反手給女性主義扣上“挑事”的帽子。這些套路看似低級,卻讓不少不明真相的群眾對女性主義產生誤解。


同時,反女權的聲音在社交媒體上愈加響亮,許多女性主義者不僅面臨來自傳統觀念的攻擊,也遭遇了“網絡噴子”的圍攻。


為什么他們厭惡女性主義


為什么部分男性,會厭惡女性主義?


女性主義通過倡導性別平等和挑戰傳統性別角色,直接對抗了霸權男性氣質中的權力結構,本質上是在松動男性長期占據的優勢地位。媒體、制度和文化中的父權制意識形態,往往將女性主義描繪為破壞社會秩序的“威脅者”,讓不少男性覺得自己的位置受到威脅。


回歸日常生活,一些男性雖然口頭上表示愿意學習并支持女性主義(詳見《好東西》里面的趙又廷飾演的前夫》),但他們常通過一些無意的言語和行為來維護自己的男性特權。這些行為可以歸納為三種主要類型:


1. 以自我為中心


男性往往表現出愧疚、冒犯、受害感和意圖辯護等情緒。一些男性將愧疚轉化為積極行動,參與性別平等實踐,但某些男性感到自己被女性主義的刻板印象冒犯,期望被視為盟友,而非加害者。


有些人也將自己的困境與女性的壓迫進行對比,忽視了性別不平等的結構性根源,表示“男人壓力也很大啊!”——卻絕口不提職場晉升、政治話語權這些實實在在的性別差距。


2. 訴諸進步


一些男性將性別不平等歸因于過去的歷史,認為“情況已經比以前好得多”,不理解現在的女性主義為什么還要更多的權利,這種說法將焦點從當下的性別不平等轉移到已取得的進步上,弱化了對現狀的批判。


還有人會覺得性別差異根本無法消除。這使得不平等變得理所當然。


3. 依賴權威


部分男性批評女性主義“缺乏客觀性”,說什么得有數據、要理性。他們特別喜歡拿男性學者寫的“理性”文章做參照,批評女性作者情緒化、主觀。但對“女人不適合當領導”這種偏見從不較真。


網絡厭女:數字時代的反女權


現實中人們或許并不會把性別矛盾每天掛在嘴邊,但虛擬空間的反女權聲量卻日益增多,網絡厭女癥表現得尤為明顯。


網絡厭女癥大致有兩種表現形式。首先,在技術、游戲和政治這些男性主導的領域,知名女性常常成為惡性攻擊的對象,遭遇人肉搜索、侮辱性言論。而另一種表現則是日常網絡幽默中的惡俗厭女情緒,它通過喜劇梗圖、諷刺評論和都市詞匯等方式滲透,尤其是在一些“懂王”的嘴里,女性本身被描繪成極端、幼稚、不理性,甚至以外貌、智力來性別化貶低。


(或許你也聽說過“女生學理科還是比不上男生”“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你是女生,怎么能懂得這些復雜的事情?”“女人不懂政治”“原來是女司機,怪不得”這些話。)


反女權者還會妖魔化女性主義,可以分為四大策略:一是將女性主義者污名化為“異常女性”,通過攻擊外貌、婚姻狀況、道德觀念等來強化傳統性別規范;二是將女性主義訴求扭曲為“西方文化入侵”,指責其威脅中國的傳統文化;


三是通過將女性主義與極端主義聯系,來污名化女性主義者為“反國家”的危險分子;四是批評女性主義者為“假女性主義”,貶低其為“鍵盤俠”,認為她們并未真正推動社會變革。這些策略,既轉移了對性別不平等的關注,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反女權的合理性。


反女性主義與父權制的權力體系緊密交織,成為維持男性主導地位的核心工具。它并非僅僅表現為對女性的反感或厭惡,而是通過文化、制度和行為的交織,將女性系統性地貶低、控制和壓迫,以確保男性的權力優勢得以延續。


網絡時代的女性主義并非簡單的“流行標簽”。當女性脫口秀演員用幽默與諷刺挑戰性別規范時,笑聲提醒我們:女性主義的“泛濫”從來不是問題,問題在于我們為何仍然在重復相似的困境?


很多人誤以為男女在打擂臺,但真正的對手從來不是彼此。父權社會和男權結構不僅壓迫女性,它同樣制造了對整個社會的不公平。它一方面壓制了所有無法完全被傳統規范包容的人群——無論是性別、性取向,還是任何與“標準”不符的個體;另一方面,那些常見的“男人嘛,能理解”的情境——比如參與酒局,在煙霧彌漫的環境中調侃性的時刻,也會讓一些男性感到不適。


宣稱“我是女性主義者”太輕飄飄,“女性應不應該化妝”這樣的問題從不是女性主義的戰場,喊著“我是女人就該如何”的口號不過是舊瓶裝新酒。女性主義不需要招募信徒,也不該變成誰讀沒讀過女性主義書籍的入場券。剖開標簽背后的結構性暴力,才是我們真正需要面對的核心問題。


參考文獻

[1]Crispin,J.(2020).Why I am not a feminist:A feminist manifesto(柯昀青,Trans.).

[2]Cullen,P.,&Fischer,C.(2014).Conceptualising generational dynamics in feminist movements:Political generations,waves and affective economies.Sociology Compass,8(3),282-293.

[3]Huang,Qiqi."Anti-feminism:Four strategies for the demonisation and depoliticisation of feminism on Chinese social media." Feminist Media Studies 23.7(2023):3583-3598.

[4]Meng,X.,&Literat,I.(2024).#AverageYetConfidentMen:Chinese stand-up comedy and feminist discourse on Douyin.Feminist Media Studies,24(8),1914-1930.

[5]Pleasants,R.K.(2011).Men Learning Feminism:Protecting Privileges Through Discourses of Resistance.Men and Masculinities,14(2),230-250.

[6]Zheng,Wang."Gender,employment and women’s resistance." Chinese society.Routledge,2003.176-204.

[7]何萍.中國女性主義問題與中國社會的變革——為紀念恩格斯逝世110周年而作[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5,(06):701-707.

[8]王玲珍.重審新時期中國女性主義實踐和性/別差異話語——以李小江為例[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6):103-118.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嚴肅的人口學八卦 (ID:renkou8gua),作者:李小蕾(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健康學院碩士生),責編:李婷(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健康學院教授)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hezuo@huxiu.com
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tougao@huxiu.com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蓝田县| 清水县| 河津市| 桦南县| 普安县| 阿鲁科尔沁旗| 驻马店市| 鹤壁市| 东乡族自治县| 西城区| 无锡市| 盐边县| 呈贡县| 井冈山市| 田林县| 南木林县| 疏附县| 新河县| 客服| 玉龙| 鹤峰县| 射洪县| 江门市| 揭西县| 崇左市| 郁南县| 砀山县| 启东市| 遂昌县| 文成县| 庆安县| 文水县| 出国| 古田县| 南靖县| 宝应县| 九龙城区| 略阳县| 永福县| 车致| 咸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