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學術經緯,作者:藥明康德內容團隊,原文標題:《跑馬拉松會不會傷身體?新研究發現:真的傷腦!一場馬拉松,2個月才能恢復》,題圖來自:AI生成
近些年愛上跑步的人越來越多。幾乎每個周末都有地方在舉辦馬拉松比賽,吸引了眾多愛好者前去挑戰自我。也有一些人在躍躍欲試的同時,會擔心一個問題:跑馬拉松究竟會不會傷身體?
畢竟,每年在馬拉松賽事的新聞中都能看到有人受傷倒地,突發心臟驟停而猝死的新聞也并不罕見,其中不乏一些富有跑步經驗的“老手”。
還有很多長跑愛好者可能更擔心膝蓋,擔心因長距離跑步而患上髕骨關節疼痛綜合征,也就是俗稱的“跑步膝”。圍繞跑步到底傷不傷膝蓋,會不會把膝蓋的關節軟骨給“磨完了”,已經有很多研究。
不過,今天我們先不討論跑馬拉松對心臟和膝蓋的影響,而是要關注另一個更重要的器官:大腦。一項最近發表在權威期刊《自然-代謝》(Nature Metabolism)的新研究提醒我們,跑馬拉松對大腦的消耗值得注意!
西班牙Biobizkaia健康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招募了10名有經驗的馬拉松比賽選手,有男性也有女性,年齡在45-73歲之間,有的參加了城市馬拉松,有的參加了山地馬拉松,都成功完賽。在賽前和賽后的不同時間,研究者給這些跑者做了多次大腦磁共振成像,比較了前后的差別。
先簡單來說研究者的發現:一場馬拉松比賽,就會顯著消耗參賽者腦中的髓鞘(myelin),并且需要長達2個月才能恢復。
▲跑完一場馬拉松后,大腦多個白質區域的髓鞘含量可逆性減少(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髓鞘是什么?髓鞘的損失意味著什么呢?
髓鞘是一種包裹在神經細胞軸突四周的多層結構,為神經元的軸突提供電絕緣和代謝支持,類似于包裹著金屬電線的絕緣層。髓鞘的主要成分是脂質,還有一部分蛋白質起著穩定結構的作用。大腦中神經纖維集中的區域被稱為白質,就是因髓鞘脂質的顏色而得名。
髓鞘的存在對于神經網絡的信號傳遞非常重要。在一些疾病中,大量髓鞘遭到破壞后,神經細胞之間的信號傳遞效率受到明顯影響,會導致患者的認知、運動等出現問題。
在這篇論文中,研究人員以髓鞘水分數(myelin water fraction)作為評估髓鞘含量的指標,分析了大腦磁共振采集的圖像。他們的數據分析結果顯示,在跑完馬拉松的24~48小時內,就可以看到這些參賽者大腦內有12個白質區域的髓鞘含量一致性地減少了。這些區域大多與運動協調以及感覺和情感統合相關。在完賽后的2周,參賽者大腦內的髓鞘含量有所上升,但仍未回到賽前水平。直到馬拉松比賽后的2個月,參賽者的髓鞘才完全恢復。
論文中也詳細探討了髓鞘減少的原因。根據研究者的分析,這與跑馬拉松時的能量大量消耗有關。我們知道,這種劇烈的長時間運動會迫使人體消耗儲備的能量,在肌肉中的糖原耗盡后便會開始消耗體脂,以脂肪作為肌肉的燃料。而大腦作為一個能量消耗大戶,在這種長時間的劇烈運動情況下,所需的葡萄糖燃料也可能告急了。于是,腦中脂質含量高達70%~80%的髓鞘被緊急調動起來。可以粗暴地理解為,大腦沒吃的了,只能吃自己。
研究者提到,髓鞘成為極端代謝條件下的一種能量儲備被消耗,這種假設在其他動物實驗中得到了佐證。
可能有人會說,這項研究只分析了10名跑者,樣本量比較小,有必要在更大的人群中進行測試。以及除了跑全馬外,其他高強度的耐力訓練對大腦髓鞘含量的影響是什么關系?這些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確定。
但總的來說,雖然長跑是對健康非常有益的有氧運動,很多研究也證明了定期、中等強度的身體活動是大腦保持健康的關鍵因素,但像42公里的馬拉松這樣的劇烈活動已經不是普通的長跑,更可看作一項極限耐力運動。馬拉松影響腦髓鞘含量的新發現進一步提醒我們,劇烈運動需要量力而行。
參考資料:
[1] Pedro Ramos-Cabrer et al., Reversible reduction in brain myelin content upon marathon running. Nature Metabolism (2025) Doi: 10.1038/s42255-025-01244-7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學術經緯,作者:藥明康德內容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