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L先生說 (ID:lxianshengmiao),作者:李睿秋Lachel,原文標題:《“三分鐘熱度”真的不好嗎?也許它是你的隱藏優勢》,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L先生說 (ID:lxianshengmiao),作者:李睿秋Lachel,原文標題:《“三分鐘熱度”真的不好嗎?也許它是你的隱藏優勢》,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我經常能看到不少人有這樣的困惑:做事情總是三分鐘熱度,沒法長期堅持下去,怎么辦?
比如:
喜歡的事情不少,但總是一會想做這個,一會想做那個,一旦看不到成效就很容易放棄;
總是興致勃勃地定目標、列計劃,但是堅持了一段時間就失去興趣,不知不覺就把它放下了;
下定決心想養成某個好習慣,可是充滿熱情地做了一段時間,就難以抵抗自己的惰性……
包括我自己在之前的文章里,也提到過一些應對三分鐘熱度的辦法。
但是今天,我想跟你分享另一個角度的思考:其實三分鐘熱度,未必真的是一件壞事。
從某種角度來說,它其實是一種很不錯的能力。
一
為什么這樣說呢?
當我們說一個人“三分鐘熱度”時,我們指的往往是:他有比較廣泛的興趣,容易對許多事物產生熱情,但在一件事情上往往難以保持專注,很容易淺嘗輒止。
那么反過來,三分鐘熱度的反面是什么呢?當然就是在一件事情上能夠保持長時間的專注,拒絕其他事物的干擾和吸引,持之以恒地把它做成。
這其實是兩種不同的行為風格。我把前者稱為“橫向策略”,把后者稱為“縱向策略”。
傳統的觀點,會認為縱向策略更好,擅長縱向策略的人往往也更優秀、更杰出,這確實是對的,但并不盡然。
為什么呢?讓我們考慮一個問題:最理想的情況是什么?
在我看來,當然是把兩者結合起來,在適當的時候選擇使用合適的策略——這也就是我之前在文章講過的“T型人才”:
一方面,在兩三個鉆研的領域上有一定的積累;另一方面,又能保持足夠的熱情和精力,對其他領域都有較為廣泛的涉獵,能夠將不同領域的知識串聯起來。
無論是應對AI的發展,還是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這都是最具備適應性的人才類型。
如果我們以T型人才為終點的話,那么橫向策略者比起縱向策略者會有一個優勢,那就是:縱向策略者往往不擅長采取橫向策略,但橫向策略者是有潛力同時發展這兩種策略的。
為什么呢?這跟性格特質有關。縱向策略者往往有較高的盡責性和較低的開放性,這使得他們做事更認真、更“一板一眼”。因此,他們不容易對許多事物產生興趣,因為那就意味著要花很多精力投注進去。
但相反,橫向策略者容易對許多事物產生興趣,因此他們擁有更多的可能性和“起點”,他們需要的,只是一些思維和心態的改變,以及一些行為技巧,來促進他們把這種興趣維系下去。
換句話說:前者在前期可能會占優,但如果給予足夠的機會和適當的訓練、引導,后者的上限可能是會比前者更高的。
得益于我們這個時代高速發展的信息渠道,每個領域的門檻都極大地降低了。你可能很難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但你只需花上一點時間和精力,就可以對這個領域有一個粗淺、但是又“夠用”的了解。
知識是有網絡效應的。你積累的知識越多,它們之間能夠彼此碰撞、彼此聯系,產生新的組合和火花的可能性就越大。你在10個領域上有一定了解,他們彼此能夠碰撞和結合出來的可能性,一定比只有兩三個領域的情形下,要多得多。
二
除了這一點,“三分鐘熱度”的人還具備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那就是他們擁有更充沛的熱情和好奇心。
這其實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因為它意味著:你的思維會更靈活,不容易受到已有知識的束縛,會對新事物更加敞開懷抱,更容易將新事物內化到自己已有的思維框架里面,從而保持時刻“跟進”這個世界的變化。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提到過:很多時候,一個人的大腦變得衰老,其實很大程度上不是生理機能的衰退,而是心態的變化。
這里的心態指的是什么呢?包括很多部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拒絕接收新鮮事物。
正如我經常所引用的道格拉斯·亞當斯的名言:“任何在我15-35歲之間誕生的科技都是將會改變世界的革命性產物;任何在我35歲之后誕生的科技都是違反自然規律,要遭天譴的。”
許多人的知識可能很豐富,在各自的領域里也可能很專業,但是一旦他們開始故步自封,拒絕接收新事物,能力往往就會開始走下坡路。
他們對于新興事物往往充滿警惕,對不符合自己認知框架的信息和觀點也更排斥、更抗拒,甚至,為了避開新鮮事物對他們知識體系的沖擊,他們會下意識地開始拒絕“學習”。
這在一個幾十年如一日的時代或許還好,但面對一個高度波動和不確定的時代,一旦遭遇到范式變化和技術突破,就容易被拉開差距。
因此,如果你還保有著旺盛的熱情和好奇心,請一定好好珍惜這種能力。
這會是你應對未來不確定性最好的武器。
三
更進一步,不少三分鐘熱度的人,其實也許正在體驗著一種更豐富、更好玩的生活。
經常有人問我,說,總感覺生活很無趣,工作壓力很大,每天都在按部就班地做著重復的事情,怎么才能讓生活變得更有意思?
我總會給出一個相同的回答:想辦法去培養一些興趣愛好,不需要做得很好、很專業,但一定要有獨立于工作和生活之外的“心靈花園”。
這些愛好可以是什么呢?唱歌,畫畫,寫作,手工,烹飪……什么都可以。它們的意義在于讓你意識到:我的生活并不僅僅是“責任”,我也是可以擁有“有趣”的。
我們很多時候總是在追求世俗的“有用”,但卻很少能夠去考慮:其實“有趣”也可以是一種有用。畢竟,過好生命本身才是我們生活的目的,而不是達成其他目的的手段。
“有趣”,屬于一種“無用之用”。它可能無法給你帶來實實在在的幫助,但它的存在,可以幫助你拓展生命的視野和可能性,讓你體驗到更多、更加不同的感受。
一個簡單的道理:如果你把工作當成生活的一切,你的生命里除了工作、沒有別的東西,那你自然對工作會有極高的期望。萬一你在工作中受到挫折,那么你很容易感受到巨大的恐慌和不安全感,因為你沒有別的退路了。
但反過來,如果你除了工作之外,還有一些日常的興趣愛好,有做得很棒的特長,有獲得過肯定的作品,有一幫知心的朋友,甚至,你明確地知道,自己是可以選擇不同的生活方式的——那么,這些東西,就能夠承載你的價值和存在感,支撐起你的安全感。
同樣,當你遭受壓力、焦慮和煩惱時,如果你有一處能夠供自己休憩、獲取能量的“心靈花園”,你就沒有那么容易被困難擊倒。當你身處這片“心靈花園”時,你會清楚地知道:這是我自己的領地,我有喜歡的事情,有能夠關心的事物,我能夠做到我想做的。
這種由熱愛所產生的動力,能夠壓過我們害怕的東西,讓我們永遠保持清醒、冷靜和勇氣。
四
說了這么多,我們還是必須直面一個問題:如何才能讓三分鐘熱度的人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讓自己的興趣和熱情能夠持續下去,而不是遍地開花、淺嘗輒止?
分享一些我自己的經驗,希望能夠幫到你。
1. 動手為自己設置挑戰和成就
許多三分鐘熱度的人,往往有一個特質:他們非常追求“刺激”和“獎賞”,這就導致了,他們天生會更加看重結果,因為結果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典型的獎賞,會極大地激發多巴胺分泌,刺激獎賞回路。
反之,如果一件事情需要長期耕耘,一直看不到結果,他們就非常容易放棄。
因此,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在耕耘的過程中,自己動手設計一些小關卡、小挑戰,為自己找到成就感和愉悅感,激勵著自己繼續行動下去。
比如:很多人做了筆記之后總是沒有動力去翻看。這時,就不妨用“測試”來代替復習。也就是打開自己做的筆記,不是直接閱讀,而是看標題讓自己回憶記下的內容,或者用自己的話把筆記重新講一遍,又或者讓自己找一個實例來解釋和補充說明……通過這些方式,讓復習這件事變得更加有趣。
又比如:學習編程是一件極其漫長又艱難的事情,沒有幾年時間很難掌握。那么,就不妨用“項目”來代替學習。也就是想辦法做出一些小程序、小插件,來滿足自己工作和學習中的一些小小的需求,讓自己的工作流更完善。通過這種方式,為自己的學習創造“階段性成果”。
再比如:很多課程的學習可能略嫌枯燥,很難長期堅持下去,也許,就可以試試用“聯想”來輔助學習。一邊學,一邊將新知識跟自己學過的舊知識、在生活中觀察到的現象、平時積累的問題等聯系起來,嘗試用這些新知識作為工具來理解它們,這樣會更有動力。
2. 鍛煉對過程的沉浸和感受
我們可以對許多事物都充滿興趣,但一定不能全都淺嘗輒止,必須有那么幾個愿意去鉆研的方向。那么問題就來了:我們如何選擇自己想鉆研的方向?
一個很重要的做法就是:想辦法讓自己沉浸進去,體驗自己在接觸它、學習它、上手它的過程中,自己所產生的感受。找到那種發自內心的被吸引的感覺——結果可能會欺騙人,但你的內心不會。
不要把目光過多地放在結果上,而是把目光抽回來,關注自己的行動和過程,體會自己產生的每一刻的心理活動。
你是總想著下班了、有空了,趕緊動手試一試,還是需要說服自己、推動自己去行動?
在嘗試的過程中,你是樂在其中,哪怕沒有產出也非常愜意,還是必須有所產出,否則就會覺得浪費時間?
當你沉浸進去的時候,你是覺得特別舒服,能夠把壓力和煩惱都暫時拋開,還是無法沉浸,時不時就會跳出來想東想西?
你是覺得總是做得很順手,很多地方非常符合直覺,順其自然就好,還是覺得磕磕絆絆,需要不斷停下來思考、學習、復盤……
找到讓自己感到舒服、開心、喜歡的事物,它很可能就是你應當去長期鉆研和耕耘的對象。
3. 通過輸出來構建良性循環
我非常推崇一種學習方式,那就是通過輸出來學習。
尤其當你是一個興趣旺盛的人時,你非常適合的一個角色,就是去充當知識的傳播者。
你完全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去跟進你感興趣的領域,去了解它們的前沿趨勢和發展,去體驗盡可能多的事物,然后把它們做成產品或內容傳播出來,擴大你的影響力。
你可以寫攻略,可以做測評,可以做新手教程,可以做內容解析和導讀;可以寫圖文,可以剪視頻,可以做播客;可以在網上分享自己的見解和心得,也可以做一檔屬于自己的自媒體……
或者,在工作中,你也可以試著把你從外部獲取到的新信息、新工具、新方法、新流程……引入到團隊內部,去做一些創新優化和整合,讓工作變得更高效和簡潔。
在這個過程中,你或許還能聚集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形成一個小小的社群,大家一起群策群力,互相支持,互相碰撞……
這些,都可以反向激勵和推動你進一步去學習、去耕耘,為你提供充足的、不竭的動力。
4. 把行動內化到每天的日常里面
要想真正做成一件事情、學會一樣東西,更好的方式,不是把它當成一個非日常的、亟待去解決的任務,而是把它化入你的日常生活本身,讓它成為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任何一樣東西,你需要真正做出成果,都是需要長期的踐行才可以。但當你把它當成一項任務的時候,其實就已經隱含了一個假設:我只要把這項任務做完,就完事了,我就可以掌握/學會/做成它了。
所以,很多時候,當我們去制定一個計劃,設立一個目標,再興致勃勃地去沖刺、打卡,其實更多地是像一個游戲:我們只是沉浸在“付出了努力”“忍受了煎熬”“捱到了結果”本身的體驗中,感動了自己而已。
更好的做法,是設計好自己日常生活的生活方式。一旦你把一件事情變成每天的習慣,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那么你就不會感到它有多困難、多復雜。日積月累,你就能夠不斷從中獲益,而無需刻意去思考“要不要做”“我該如何做”。
把“播下種子,照料花草”當作一種日常的習慣,那么你就會在不知不覺之中,收獲一座花園。
閑聊時刻:
如你所見,今天討論的內容,其實是這么一種特質:興趣旺盛,熱情充沛。
它跟我之前寫過的“高度求新”是密切相關的,可以參看:《你也許不知道,自己可能是一個“熱人”》。
它本身無所謂好壞。如果你無法駕馭自己這種特性,任由自己不斷轉移目標,淺嘗輒止,那就會導向“三分鐘熱度”。
但如果你能夠好好發揮它的潛力,在保持興趣廣泛的基礎上,擁有若干項專研的領域,同時又能將不同領域的知識串聯、整合起來,那么,它就會成為你一項莫大的優勢。
希望每位朋友,都能將它轉變成自己的優勢。
支持一下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