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錢,怎么敢消費?
2025年前兩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僅增長4%,這一數字背后,是居民攥緊的錢包、企業的謹慎擴張與政策層的焦慮。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當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2023年的82.5%驟降至2024年的44.5%,一場自上而下的“消費保衛戰”悄然打響。
從真金白銀的補貼到消費貸新政,從股市樓市托底到育兒補貼破冰,政策工具箱不斷擴容。
但這場戰役的勝負,最終取決于老百姓的錢袋子是否鼓起來,消費信心能否真正回暖。
消費作為經濟增長的“壓艙石”,其重要性在當前國際環境下尤為凸顯。2025年的消費數據,像一面鏡子,映照出中國經濟的復雜底色。
前兩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37萬億元,同比增速4%,看似溫和增長,但拆解細節后寒意盡顯:城鎮消費增速3.8%,鄉村4.6%,城鄉差距仍在拉大;商品零售與餐飲消費的“蹺蹺板效應”延續,居民消費愈發精打細算。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我們的高層顯然嗅到了危機。
3月16日,《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緊急出臺,提出了八部分30項舉措,涵蓋了從需求端促進居民增收減負、建立育兒補貼、穩定樓市股市等多個方面。
圖片來源:新華社
同時,3月21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下發《關于發展消費金融助力提振消費的通知》。
對信用良好且有大額消費需求的客戶,個人消費貸款自主支付的金額上限從30萬元提高至50萬元,個人互聯網消費貸款金額上限從20萬元提高至30萬元,貸款期限也可延長至7年。
圖片來源:財聯社
核心策略是“以舊換新+消費貸擴容”。3000億元補貼資金中,810億元已火速下發地方。效果立竿見影:前兩個月,新能源車銷量增長26%,一級能效家電銷售額飆升36%,6000元以下手機銷量周均增長19%。
補貼如同一劑強心針,短暫激活了部分市場。這種“精準滴灌”模式正在改寫消費邏輯——通過財政補貼撬動2.3萬億元市場空間,不僅加速傳統產業升級,更在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
然而,消費貸新政的具體怎么做,更值得玩味。
個人消費貸款上限擴展,互聯網消費貸數額提升,利率甚至卷至“2時代”。
銀行瘋狂“放水”的背后,是息差跌破警戒線的無奈——2024年四季度商業銀行凈息差僅1.52%,創歷史新低。消費貸成了銀行的新戰場,但副作用已現:部分銀行消費貸余額暴增,不良率卻暗藏隱憂。
對于金融機構而言,消費貸業務的擴張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一方面,提高貸款額度和延長貸款期限,以及降低消費貸利率,能夠吸引更多客戶,增加業務量。另一方面,隨著消費貸業務的擴張,不良資產率的攀升也成為金融機構需要面對的問題。
以交通銀行為例,2024年其個人消費貸款較上年末增加1568.37億元,增幅90.44%。然而,隨著業務的快速擴張,不良資產率的上升也給銀行帶來了壓力。如何在擴大業務規模的同時,有效控制風險,是金融機構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消費性貸款余額21.01萬億元,同比增6.2%,但住戶短期貸款減少3238億元(2月值)。這揭示了一個矛盾:政策在“推”,居民卻在“收”。
政策紅利的釋放,正在重塑企業的市場策略。
汽車、家電等傳統制造業率先受益,比亞迪、海爾等企業通過“補貼 + 金融” 組合拳,實現新能源汽車訂單量的增長。此外,海爾更是通過 “綠碳計劃” 和補貼政策領跑家電以舊換新市場,市場份額行業第一。
更值得關注的是,消費場景的智能化升級催生新業態:江蘇某適老化改造企業借助30%政府補貼,將適老產品銷售額提升200%;上海豫園2024年豫園燈會吸引超400萬人次線下觀燈,帶動商城銷售業績顯著提升;2025年仲春花朝節期間,通過動態光影秀、國風演藝等年輕化場景創新,進一步激活文旅消費。
我們的最高層深諳一個道理:消費信心的根源,在于人們對財富的預期。
《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罕見將股市、樓市與消費直接掛鉤,試圖通過“財富效應”撬動消費杠桿。
樓市被重新定義為“消費需求”,政策轉向釋放改善型住房潛力。專項債收購存量房作保障房、城中村改造加碼,目標直指房地產市場的“止跌回穩”。
圖片來源:國家統計局
但現實冰冷:2025年1-2月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滑7.8%,政策托底仍需時間發酵。
圖片來源:國家統計局
股市則被賦予“穩信心”重任。文件要求“加強戰略性力量儲備”,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
歷史經驗表明,A股每上漲10%,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速可提升0.5個百分點。但2025年上證指數仍在3000點徘徊,股民“錢包縮水”的焦慮,讓財富效應大打折扣。
可是,目前中國家庭資產中住房占比超70%,股市不足4%。樓市企穩才是消費復蘇的“定海神針”,但轉型陣痛難以回避。
所有刺激政策的終點,都指向一個樸素真理:有錢才能消費。
《方案》提出“工資性收入合理增長”,但企業盈利—擴招—漲薪的鏈條尚未打通。2025年2月城鎮調查失業率5.4%,BCI企業招工指數51.3(歷史低位),揭示就業市場仍在承壓。
圖片來源: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整理
育兒補貼首次進入國家級文件,釋放重大信號。
緊接著,內蒙古呼和浩特發布育兒補貼項目實施細則及服務流程。
從3月起,呼和浩特將對符合條件的家庭生育一孩一次性發放育兒補貼1萬元;生育二孩發放育兒補貼5萬元,按照每年1萬元發放,直至孩子5周歲;生育三孩及以上發放育兒補貼10萬元,按照每年1萬元發放,直至孩子10周歲。
無獨有偶,湖北天門三孩家庭可獲超16萬元補貼,多地效仿背后,是人口與消費的深度綁定。但國家層面制度尚未成型,地方財政能否扛住壓力仍是未知數。
減負是另一張王牌。帶薪休假、個稅優化、生育成本分攤,這些政策若能落地,每年可釋放萬億級消費潛力。但企業與地方政府的執行力,才是關鍵變量。
政策層并未將所有籌碼押注短期刺激。《方案》提出“人工智能+消費”新方向,自動駕駛、智能穿戴、腦機接口等技術被寄予厚望。這些領域雖前景廣闊,但商業化落地仍需時間。
以新能源汽車為例,2025年前兩月零售134萬輛,滲透率突破40%,但上下游產業鏈的投資回報周期長達5-10年。消費升級的“慢變量”屬性,注定這場戰役需要耐心。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智能家居市場規模2025年預計達1.5萬億元,但消費者為技術溢價買單的意愿仍不穩定。
消費復蘇的本質,是一場關于信心的博弈。
當補貼退潮、貸款風險浮現,唯有居民收入實質性增長、就業市場回暖、財富效應顯現,才能讓消費從“政策驅動”轉向“內生增長”。
眼下,政策已按下“快進鍵”,但經濟的齒輪轉動仍需時間。
或許正如政策信號所暗示的:消費不是一場百米沖刺,而是一場馬拉松。在這場戰役中,耐心與精準,比激進更重要。
朱國勇生意經
30年經商實戰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