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個問題,當下屬在公共場合針對管理者的觀點提出異議甚至直接反駁時,是該冷處理還是事后給他穿小鞋?
就此,談談自己的想法。
我曾經有一個遵循的原則,如果下屬反駁我,那其中一定有70%可能都是我錯的。(至于說曾經,是因為現在這個原則似乎已經成為習慣,無需自己刻意去“遵守”了)
那么,我要做的,首先就是吸取下屬的建議、意見,然后反思自己到底都有哪些是錯的。
按這個思路(當然不只是這唯一的方式),我成了組織中連續多年的優秀管理者,團隊也被稱為組織中最具有自驅力的團隊之一。
以上,是本文觀點的出發點。
然后結合問題說說幾個關鍵點。
一是公共場合的問題。
很多管理者在面對這類問題時,先不討論下屬意見的對錯,而是會覺得“讓自己很難堪”。一方面,這要管理者有較好的危機處理能力,基于現場的情況,首先是要判斷下屬反駁意見的正確與否,但不論如何,可以大大方方正視下屬的意見,甚至感謝下屬能直言不諱的提出自己的觀點,如果可以較快分析出觀點正確與否,那就可以做吸納或者保留處理,做好現場控制。
這里有一點可能要一分為二的來看,如果管理者是基于組織的制度去做解釋,也就是說制度已經符合程序正確了,那管理者在肯定下屬勇氣的同時可以充分強調對制度的尊重。至于下屬的意見,則可以事后提起組織按照相應程序討論并回應。
如果只是一些觀點的輸出,那就大可以表現出作為管理者虛懷若谷、不恥下問的品質。如果能很好的接收下屬的意見,其實就不存在“很難堪”的說法。
第二,就是事后如何“處理”反駁者的問題,這個更關鍵。
哈佛商學院研究顯示,70%的團隊沖突轉化成功率與管理者24小時內的善后處理質量正相關,而非現場應對技巧本身。
不少管理者會認為被下屬在公眾場合反駁是對自己管理權威的挑戰,于是就會有“給反駁者穿小鞋、邊緣化”的想法,也就是沒法解決問題,那就解決提出問題的人。
從這個角度,作為有志于成為一個優秀管理者的職場人而言,那以消極方式處理提問者一定是錯的,并且結果——從管理者的角度,一定是不好的。
一方面可能就此堵塞組織中的言路;另一方面,也會讓下屬都質疑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最后,還可能導致團隊的離心離德。
所以,事后的處理,一定是要積極的態度:
第一步,認真對待提問者的問題,并且拿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如果是最終被采納,應給予鼓勵、獎勵,即便沒有被采納,也要肯定提問者的態度。
第二步,如果管理者覺得每次的危機處理比較難,那就建議從組織文化(團隊亞文化)建設的角度來處理。
所謂組織文化(團隊亞文化),作為管理者自然是最重要的“奠基者”,管理者可以把你的管理風格在日常與團隊充分溝通,你所倡導的,你所反對的,包括上述問題中,下屬有異議時,你希望能如何更好的處理——比如你可以強調,在組織內部開誠布公,充分碰撞,但在公開場合,基于已經確定或者作為管理者角色輸出時,要求下屬尊重團隊的決定。
如果形成這樣的團隊文化,類似的煩惱,可能就會少很多。
這里,就再多說幾句有關企業文化的觀點。
不得不說,即便到今天,很多人對企業文化的理解是有偏差的,認為掛在墻上的理念是企業文化,認為各類文化活動是企業文化,或者認為員工福利也是企業文化,這些都對,但都孤立的來看了。
對于企業文化而言,更重要的是,在以上這些“衣食住行”的基礎上,如何有效形成企業的制度文化以及員工的組織行為,甚至可以這樣理解,作為管理者,你希望組織中有什么樣的“潛規則”。如何讓有形的文化形態與無形的文化內涵能有機結合,這才是企業文化建設的目的,也是企業文化能否起作用的關鍵所在。
職場10000小時理論踐行者
你若有顆種子,便能期待奇跡。